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延庆报

践行教育家精神 培育妫川时代新人(一)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3版:专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延庆区第二小学教师 马健

  延庆区十一中学教师 刘锦瑶

  延庆区第一中学教师 孟艳军

  北京市八一实验学校总务副校长 白长杰(右二)

  编者按:近年来,延庆区教育事业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育人成效日益彰显,实现了长足进步。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奋斗。他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展现了责任担当、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特推出两期专版,聚焦8位优秀教师代表,通过展现他们的先进事迹与奋斗身影,集中彰显延庆教育人以全区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在“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进程中的扎实成效,进一步凝聚起推动延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给我一学期”

  一句承诺,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奋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这是延庆区第二小学青年教师马健常说的话。自2023年8月入职以来,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用对教育事业深入灵魂的热爱与执着,在延庆教育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用实际行动回应着学生与家长的期待。 

  2023年8月,马健大学毕业后来到延庆任教。曾有留在海淀的同学调侃:“郊区孩子不用多高的标准,没压力!”但在马健看来,延庆的孩子与城区孩子起点相同,“缩小该缩小的差距,哪怕只拔高1厘米,也是离优质教育更近1厘米”。抱着这份信念,他成了办公室的“常驻居民”,把大量时间投入到教学钻研中。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击——第一次家长会上,一位母亲将成绩单拍在讲台上,质疑道:“马老师,您刚毕业,是拿他们练手吗?”面对这份质疑,马健定了定神,郑重承诺:“给我一学期,我会还您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这份承诺,成了马健前行的动力。2024年,当“北京市基本功赛”“启航杯”“延教杯”三大赛事的通知摆在面前时,这三张总重不到3克的纸,让他足足半年寝食难安。为了打磨《少年闰土》的教学设计,他前前后后修改了11稿,却仍被专家打回。深夜里,他盯着电脑屏幕,连字都看得模糊,抬头时才从玻璃窗里看到自己“狼狈”的模样:头发炸成蒲公英,眉心挤出深深的“川”字。但他没有放弃,反复创新思路,拉着全年级同事试讲打磨。

  比赛前的凌晨,马健梦到孩子们站在瓜地里像闰土一样仰望月亮,突然惊醒后,他光着脚冲到书桌前,剪旧麻袋、录蛐蛐声,连夜制作“月夜瓜地”体验式教学脚本,忙到天亮时,客厅早已一片狼藉。最终,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戴着自制“银项圈”、举着纸板钢叉,沉浸式感受少年闰土的勇敢,这堂课也助他斩获一等奖。下课后,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叽叽喳喳:“马老师,我们特别喜欢上您的语文课,上一天都愿意!”“马老师,我们毕业您能跟着上初一吗?”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马健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 

  毕业之际,当初质疑他的那位母亲特意找到他,不好意思地说:“马老师,孩子回家提得最多的就是您和您的课,毫不夸张地说,您改变了孩子的一生,谢谢您!”那一刻,马健更加笃定,青春的光芒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绽放的,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刻,都是最珍贵的注脚。 

  有人问他为什么留在延庆,有人调侃他“当两年老师老了十岁”,也有人疑惑他为何执着于教师这份职业,马健的回答始终坚定:“因为我真的喜欢,是深入灵魂的热爱。”如今,他不仅自己扎根延庆教育,更想把这份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延庆娃喜欢老师、未来也能成为老师。 

  正如马健所说,他和许多像他一样选择延庆教育的青年人,正用一支粉笔、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一场长久的陪伴,在延庆的山脊下、在孩子们放光的眼神中,一点点托举着学生的未来。

  放学路上的十分钟

  她陪“小朗”走过了成长的转角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心灵的相遇。”这是十一中学教师刘锦瑶常说的一句话。于她而言,这句感悟的背后,藏着一段与学生“小朗”、与全班同学共同成长的温暖时光。 

  初任班主任时,刘锦瑶便注意到了教室角落里的小朗。这个刚入学的男孩很快因“问题”脱颖而出:卸同学车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卫生习惯差……尽管刘锦瑶多次找他谈话,无论是正式沟通还是私下劝导,小朗的行为始终没有改观,成了办公室的“常客”。

  转机出现在去年秋天的放学路上。刘锦瑶骑着哈啰单车回家时,小朗突然从身边穿过,喊了一声“刘老师”就飞速跑开。这样的“偶遇”连续发生了三天,让刘锦瑶萌生了新想法:既然在学校沟通效果有限,不如换个环境试试。从此,她每天放学后都特意等在办公室,骑车跟在小朗身后主动搭话。起初,小朗有些尴尬,聊起学校的事也吞吞吐吐,不愿多言。 

  但刘锦瑶没有放弃。随着一天天十分钟路程的陪伴,小朗渐渐敞开了心扉。他会主动和刘锦瑶聊起自己的小心愿——攒够学校发的U币兑换羽毛球拍;也会说起家里的事——妈妈下班晚,自己回家后要学着做饭。这时刘锦瑶才发现,这个看似调皮的男孩,不仅有明确的目标,更是个懂得体贴家人的“小暖男”。 

  沟通的桥梁一旦搭建,改变便悄然发生。课间,小朗总会主动找刘锦瑶领取U币,认真贴在自己的集币小本上,脸上是满足与开心。当学校统计U币兑换需求时,小朗高高举起手:“老师,我想兑换自行车,可U币不够300个,能先去德育处借吗?”面对同学“你自行车挺新”的疑问,他小声说:“我想给刘老师兑……” 

  小朗的话打动了全班同学,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积攒的U币,合力为刘锦瑶兑换了一辆独一无二的自行车。颁发自行车那天,刘锦瑶红了眼眶——这不仅是学生们沉甸甸的爱,是学校对孩子们心愿的支持,更让她坚信,自己对教育的坚持终有回响。 

  如今,刘锦瑶依旧记得那段十分钟的放学路。她常说,自己很庆幸赶上了小朗的成长,也赶上了这群孩子的青春。未来,她愿继续放慢脚步,在教育的路上与学生肩并肩,静静倾听每一份成长的声音,感受每一段陪伴的温暖。

  当学生说“您头发白了” 

  他红了眼睛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这是延庆区第一中学教师孟艳军坚守多年的教育信念。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扎根教学一线;2017年起担任班主任,一干就是九年,如今56岁的他,成了一中唯一一个“大龄男班主任”。学生们总爱把他的话记下来,亲切地称之为“孟话”,而这些充满智慧与温度的“孟话”,正是他育人路上最生动的注脚。 

  初当班主任时,孟艳军在第一次班会上就提出了“三从四得”班规,学生们起初打趣“这是封建残余”,他笑着解释:“‘三从’是听从教诲、服从管理、遵从内心;‘四得’是记得住、悟得透、练得勤、答得准,这可是从做人到学习的‘武功秘籍’。”后来,每当学生出错,他一句“你缺哪‘得’?”就成了班级专属暗号,规矩与目标也在轻松互动中深植学生心中。 

  生物课堂是孟艳军的主阵地,他把教材里的黑体字基础知识称作“黑话”,学生们课前总会互相提醒“上节课的‘黑话’都会了吗?”。遇到学生问基础题,他常说“看书去!”,学生们特意把这句话印在折扇上送他,扇子另一面写着“扣你学分”,他却从未真的使用过。讲题时,他总打趣:“这个题真不该错,你们要不露一手,我还觉得我教得不赖呢!”久而久之,“给孟师露一手”成了学生们考前的约定。 

  升入高三,孟艳军制定了“戒惰戒傲、有舍有得”的班训,还提出“稳准狠忍”四字箴言——心态平稳、精准记忆、对自己“狠”一点、忍得住成绩起伏。考后分析时,他先一句“分数高低不重要”,再突然反转“但太低就很重要了”,逗笑学生的同时,也化解了考后的紧张氛围。 

  幽默之外,孟艳军更懂得用耐心温暖学生。曾有一名男生考前给他写了满满两页长信,倾诉自己沉迷游戏、成绩落后、家庭困境的苦恼。孟艳军陪他熬了一整个晚自习,静静倾听所有委屈,男生哽咽着说:“您是第一个没骂我的大人。”他坚定地回应:“只要你需要,我就一直陪着你!”此后,他陪着男生制定计划、全力冲刺,最终男生超本科线50分考上大学。拿录取通知书那天,男生特意回校,往他桌上放了一颗大白兔奶糖;教师节时,又早早发来短信致谢:“没有您的陪伴就没有现在的我。”

  高三结课时,孟艳军在黑板写下“最后一课”,对学生们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他还送上亲笔书写的四句赠言——“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宠辱不惊、适者生存”做成的书签。一名调皮的男生突然哑着嗓子说:“孟师,您头发比高一那会儿白多喽!”教室响起一片附和的“嗯”声,他低头良久,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湿润的眼眶。后来,有学生在书签背面写道:“您说‘适者生存’时,眼里的光比星星还要亮。” 

  早七晚十的备课、答疑、看班、谈心,几十年如一日,辛苦早已成了常态,但孟艳军从未退缩。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又谢,皱纹爬上眼角、白发布满鬓梢,可只要听见学生那句“孟师,等我给您露一手”,他就觉得:“这辈子,值了!”

  从晨光到暮色

  他用脚步丈量筑校初心

  2022年深秋,延庆教育事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在原康庄中学基础上建设“北京市八一实验学校”。这项“延海协作”战略中的关键任务,被交到了总务副校长白长杰手中。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接下重任。从此,工程指挥部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天未亮,他已在工地巡视排查;深夜里,他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材料进场,他亲自查验把关;施工关键节点,他全程现场督战。那段时间,他的手机成了“热线”,每天要协调几十家参建单位,处理无数突发问题。嗓音日渐沙哑,他眼中的光芒却从未暗淡。同事们都说:“白校长就像定海神针,有他在,就能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2024年8月,工程荣获“结构长城杯银奖”,面对赞誉,他只轻声道:“孩子们能按时搬进来,比什么都强。”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汉子,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煎熬。2024年5月的一天,正在开会的时候,他突然觉得眼前好像蒙了一层薄薄的毛玻璃。一测血压,却发现一向身体健康的他高压已达180。医生在诊断书上赫然写着“建议立即住院”,但工作不能停摆,第二天,他又出现在工地上。自从来到“八一”,他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周末加班更是常态。 

  2023年的汛期,暴雨突袭,黑水裹挟着沙石,瞬间漫过操场,他踩着浑浊的泥水不停地搬运沙袋,兜里的手机铃声一次次响起。最终,手机铃声变成了信息提示声,白长杰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绝望的信息通知,“爸病危了”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被风雨声吞没;直到防洪线建成,他才跪坐在泥水里,颤抖着回拨,听见妻子哭到失声:“爸刚走……他最后还在问,长杰,还没回来呢?” 

  殡仪馆的走廊特别长,他拖着灌铅的腿挪到棺前,望着岳父安详的面容,突然发现记忆里最后的画面竟是三个月前了——老人把热乎乎的饭盒塞给他,叮嘱说:“工程要紧,但也要记得吃饭。”此刻爱人攥着他的手,泪水打湿了他泥水结浆的袖口。 

  3年时间里,白长杰牵头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改造近1万平方米,推进几十个大小项目,日均步行超2万步。当孩子们在明亮安全的教室里书声琅琅时,或许没人知道背后的那些故事,但人们不会忘记,这位总务副校长以共产党员的坚守和教育人的情怀,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育人”的深刻内涵。

  本版统筹:区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