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3067期第4版)
第六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在党的八大路线指引下,延庆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难探索,曲折前进。期间经历了整风、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五反”和“四清”等一系列社会运动造成的挫折,以及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后,按照党中央和北京市委部署,延庆县委初步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经济调整,全县农业、工商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有所发展。
第一节 党的八大召开与反右派斗争
学习贯彻党的八大精神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转折期举行的大会。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八大结束后,按照党中央和河北省委要求,延庆县委在全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中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八大文件、贯彻党的路线、落实党的八大精神的热潮。各级党组织通过会议、广播、演讲、黑板报、壁报、小型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力求家喻户晓。党政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相继举办学习党的八大精神培训班,结合实际检查部署工作,落实党的八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八大精神,使全县党员干部对国内形势的认识更加清楚,对党的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根据党的八大精神,延庆县委开始把工作重点从社会改革转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轨道上来,全县很快掀起工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党组织机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据党的八大精神,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延庆县委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同时对县委原有工作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1956年8月至11月,延庆县撤销区一级建置,同时合并乡镇,将原来的60个乡(镇)合并为27个乡、3个镇。30个乡(镇)领导机构中,3个镇和8个乡改组或新建了党委,18个乡新建了党总支,1个乡新建了党支部。1957年,在整风运动的特殊政治形势下,全县年内只发展了10名党员。1958年8月,延庆成立5个人民公社。5个人民公社为灯塔人民公社、八达岭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四海人民公社、千家店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八达岭人民公社并入灯塔人民公社,更名为延庆人民公社。次年改为4个人民公社。县委要求,各公社均建立党委。1958年10月,延庆县划归北京市。1961年7月,县委、县人委决定将4个大公社拆分为27个小公社,各公社均成立党委。同时,县委还在延庆、永宁、四海、千家店建立了4个党的地区工作委员会,分别领导所管辖区域的公社党委。1958年至1964年,全县累计发展党员670人。至1965年底,全县有29个党委、8个党总支、483个党支部,党员6693人。中共北京市延庆县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北京市延庆县档案局:《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延庆县组织史资料(1937—1987)》,1989年,第90—91页。
1956年9月,延庆县委开始进一步完善县委机关工作机构,将秘书室改为办公室,党员培训班改为县委党校。同年10月,县委成立工业交通部。1959年,中共延庆县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共延庆县委监察委员会,县委工交部改为工业部。
1956年起,延庆县委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党员干部进行国内外形势、时事政策以及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根据党中央关于“稳定干部职务、提高干部能力”的指示,加强干部培训工作,通过党校办培训班、讲党课、形势报告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按照中央要求持续进行整党工作。1958年,县委将整党重点放到反对资本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贪污盗窃、干部脱离群众等方面。同年,原有的13个三类党支部均上升为一类、二类党支部;全县积极工作的党员(经各个支部全体党★1958年10月21日,《北京日报》关于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四县划归北京市的报道员评议)由1776人上升为3759人,占党员总数60.4%。
延庆党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县委持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整党工作,提高了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党员素质,纯洁了党员队伍,发挥了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始整风运动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组织中有少数党员干部产生了优越感,导致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滋生。为解决这些问题,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