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延庆报

平北抗日根据地的烽火玫瑰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04版:副刊·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晓洁

  平北,是指北平以北、平(北平)承(承德)铁路以西、平(北平)张(张家口)铁路以北、长城内外的一片地区,包括延庆、昌平、密云等地。1938年6月至1940年,八路军三进平北,并成功开辟抗日根据地,成为平西和冀东的连接纽带和战略支点。在平北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里,在敌我双方激烈的斗争中,有一种力量不容忽视——那便是我们的巾帼英雄。翻阅革命历史档案和馆藏回忆录、采访、革命斗争史,无处不在记录着平北妇女在全民抗战的洪流中,走出深宅大院,放下针线茶饭,从昌延联合县的妇救会组织到堡垒村的普通农妇,她们以“柔弱”之肩扛起抗战重担。她们用击碎封建枷锁的觉醒之劲,用针线编织支援网络,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护屏障,诠释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深刻内涵,成为平北抗战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烽火中绽放成不屈的玫瑰。 

  组织起来: 

  从“家庭主妇”到“抗日战士” 

  平北地处山区,尤其是抗日政权昌延联合县所在地区,地处伪华北、伪满洲、伪蒙疆三个伪政权的统治之下,斗争条件异常残酷。1940年,昌延联合县在延庆大庄科霹破石村建立之后,徐智甫和胡瑛分别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长,在延庆南北山和“后七村”一带发动群众,参与抗日。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妇女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多被束缚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传统角色中。随着昌延联合县等抗日政权的稳固,抗日救国等主张逐步影响妇女群体,一部分妇女开始参与宣传抗日、做衣服。1942年,昌延联合县开始在各村组建妇救会,至此妇救会组织如星火燎原般在各村镇兴起,这些分散的妇女力量很快就凝聚成有组织的抗日洪流。她们多是来自本地或从平北城里投奔而来的知识女性,每一个人都进行着最艰苦也最危险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首先是“唤醒”,宣传动员点燃思想之星火。在千百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桎梏下,农村妇女几乎都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延庆革命史》和《1983年征集的各乡镇、公社口述党史资料》卷宗中显示,昌延联合县妇救会的干部们,时常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给村民们讲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将抗日战争的理念,转化为妇女们听得懂、看得见的切身之事,将“国家”两个字深深地植入到普通农妇的心中。《巍巍海坨山——平北人民抗日斗争纪实》《延庆党史资料》中回忆当时妇救会的事迹提到:1942年,李淑君到昌延联合县一区任妇救会主任时,面对的是“房子被烧、居无定所”的残酷环境。但她没有退缩,而是挨家挨户宣传“抗日救国、男女平等”,把妇女从炕头、灶台拉到抗日的“大舞台”。在她的推动下,一区建立起按“劳动力强弱”分配任务的机制,让每个妇女都能根据自身能力参与抗战——年轻力壮的承担军鞋缝制,年长的负责搓麻、打袼褙,连孩童也能帮忙传递针线。这种精细化的组织,让原本“零散”的妇女劳动力,变成了“成建制”的支援力量。 

  其次是“行动”,组织生产成为稳固后方之基石。这也是妇救会最核心、最繁重的任务之一。男人的身影更多的是出现在战场上或是运输队里,后方的生产重担,几乎全部压到了妇女的肩上。《张家口文史资料》记载妇女在妇救会的组织发动下,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劳动。养鸡、养猪、农田里耕、种、收、打几乎全部由妇女承担,她们积极为抗日增加生产。 

  《北京英烈传》《海坨风云》中柳沟村妇救会主任贾桂珍成为那一时期的代表。1944年反攻阶段,村里每月要完成500双军鞋,百余名妇女平均每人每月要做5双。一双军鞋从“打袼褙”到“纳鞋底”,需经十余道工序,耗上千针细线。贾桂珍白天动员宣传,夜里就着煤油灯带头赶制,还把妇女编成“互助组”,让“会做的带不会的”,用“样板鞋”校准质量。在她的带领下,柳沟村从未延误过一次军鞋任务,这些带着体温的军鞋,成了八路军脚下最坚实的“量天尺”。 

  第三是“自主”,培养激活形成抗战后方之主体。《张家口文史资料》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妇女工作”文章中记载,妇救会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参与识字班,发动妇女剪发、放足,解放童养媳。在妇救会的组织动员下,妇女逐渐解放思想,克服封建观念。她们开始参加抗日会议、讨论村政事务,甚至对“分地、征兵”等大事发表意见。到抗战胜利前夕,平北根据地的女党员已发展到480余名。正如《巍巍海坨山——平北人民抗日斗争纪实》中《妇女翻身歌》里唱的:“妇女得解放,站到人前面”——这种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让平北根据地的妇女真正成为抗战的“主人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