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延庆报

笔墨刀石刻“红心”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王萌 通讯员 孙紫皓

  清晨五点,一间书房已经亮起了灯,73岁的史长江手握刻刀,凝神静气地在青田石上缓缓运刀。石屑簌簌落下,“万里长城永不倒”七个篆字渐渐浮现——这是他数年如一日的“每日一印”,也是一位老人致敬抗战英烈、传承红色基因的深情方式。 

  1979年,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史长江回到延庆任教。音乐梦想曾在他心中炽热燃烧,他创作的歌曲《中秋月》一度报送沈阳军区,却在等待两个月后石沉大海。导师耿生廉教授的一番话点醒了他:“艺术圈的城墙太厚,打进去就是名家,打不进去,写得再好也难被世人知晓。”他毅然转身,重新拾起儿时的爱好——书法。“翻出尘封的笔墨,就像找回了失散多年的挚友。”仅练习一年,他就在“全国第四届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奖,从此开启了一场属于他的“笔墨长征”。 

  在担任原延庆县文化馆馆长期间,他踏遍了全县各乡镇,只为实现一个心愿:让艺术走进普通百姓家。他说:“文化馆的宗旨就是普及文化,下农村、下机关、下厂矿、下部队,我们要让更多人接触艺术、了解艺术。”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为体验生活他们和老乡同吃同住,下乡辅导顶风冒雪骑车三十里从不停步。最让他难忘的是四海乡群众自发组织的一场演出:“老乡挤满了四间屋子,连窗外都趴着几层人。节目虽不专业,但那份纯粹的快乐,就是群众文化最动人的样子。” 

  “书法一旦注入了红色基因,作品中必然显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史长江喜欢研读有关毛主席的书籍与墨迹,并将抗战精神融入一笔一画。他拿出每日一印的闲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字字刚劲,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他说,写字时不忘那些牺牲的前辈,“是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提笔的机会”。正是这份“红色基因”的传递,让他坚持“每日一印”,他相信:“人活着必须得有灵魂,我们中国人的灵魂,就是红色基因。” 

  “长江行书”计算机字体的诞生,是史长江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9333个汉字、288个符号,20年前的他一个字一个字打磨,每字重复十余遍,既要刚劲如铁,也要柔润似水。“写到半年,我真有些发怵,满屋子都是废纸,是对体力和精力的双重考验。”但他没有放弃,“抗战十四年都能胜利,我有什么理由退缩?”最终,“红色基因”引领他完成了这份十万余字的时代答卷,“长江行书”也在方正字库中广为应用。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史长江接受了北京林业大学“新长征”红色基因宣讲团的专访。采访结束时,大家齐声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即,他挥毫写下“勿忘历史,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永远前进不止”二十个大字,并深情寄语青年:“你们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学习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笔墨言志,刀石传情。史长江始终践行着一个信念:艺术的真谛,源于红色基因的传承;艺术的命脉,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