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席瑞媛 通讯员 李淑婷)近日,区人民法院召开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以五大创新机制和典型案例,向公众亮出了一份融合司法智慧与生态温度的“绿色答卷”。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区人民法院累计受理环资案件85件,类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全领域。区人民法院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在刑事案件中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坚持“追缴违法所得+生态修复赔偿”追责模式,引导破坏者向修复者转变;在行政案件中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在违建拆除、野生动物监管、长城保护执法等领域,助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守生态红线。在民事案件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通过民事案件审理平衡邻里权益与生态保护,明确土地、水域利用的法治边界。在执行案件中打造“专业化执行+多元化修复”体系,探索增殖放流、碳汇补偿等多元修复方式,使受损生态环境及时有效修复。
区人民法院通过五大创新机制,推动司法保护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共治”。坚持党建统领,推动“党建+生态”融合发展。通过打造“青航万里”党建品牌,设立“法融生态”“法护长城”特色党小组,推动党建与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以红色力量引领绿色发展。突出三个聚焦,服务保障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通过平台共建、机制共商、创新共享深化跨域司法协作,联合京冀两地法院与主管单位围绕官厅水库、行政区域边界处长城等点位开展案件会商、执行联动、联合普法,破解跨域生态难题,为京津冀生态协同保护注入法治动能。深化改革创新,以专业化建设提升环资审判质效。成立环境资源法庭,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创新“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双保护模式,设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学教育实践基地”,联合高校破解文物损失评估等专业难题,推动审判成果转化。立足点线面体,构建长城保护立体法治防线。综合运用司法审判、法治宣传、跨域协作,联合发布“长城司法保护令”,组建“青行万里”志愿服务队巡护长城,切实捍卫文化遗产安全。深化交流协作,完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强化府院联动,搭建协同平台,联合环保、林业部门建立诉前巡查机制;依托宣传矩阵扩大影响,让“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发布会上,八达岭法庭(环资法庭)庭长孙世乐发布了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司法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路径。”孙世乐说,“站在新起点,延庆法院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以司法之力筑牢生态屏障,让延庆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万物共生,持续书写生态环境与长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