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
延庆,古称夏阳川,亦谓妫川。辖区内有巍峨壮观的八达岭长城、风光旖旎的龙庆峡,还有经一亿四千万年进化形成的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不过,那些久历风雨又不为人知的城砖、土墙,以及背后一位名声显赫的官员才是本文的主角儿。不妨让我们跟随他们走进那段并不如烟的历史。
戍楼遥傍远山开
秦统一全国后,始设上谷郡,置上兰、居庸县,今延庆属之。唐天宝年间,今延庆属地设置为妫川县(以妫水名之)。如今的延庆古城,营建于明永乐年间,时名隆庆州。明景泰年间,这里又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从而奠定延庆老城区的基础。隆庆元年(1567年)改称延庆州,“延庆”一名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明朝初年,建都南京,魏国公徐达驻守北平。为防御蒙古袭扰北方,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坚壁清野的防御政策,命令徐达将山后州县之民迁到北平附近卫所和州县。于是,原建置被废,城垣房屋被拆,辖内居民内迁,居庸关以北广袤区域内荆棘遍野,难见炊烟。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都北平,改称北京。朱棣“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对北部不肯归顺的蒙古鞑靼、瓦剌等部,先采取怀柔策略,派遣重臣武将出镇北部沿边卫所,加强北方防御体系备御功能;后出兵征讨,歼灭其顽固势力。明代官员金幼孜随朱棣北伐蒙古期间撰写的行军笔记《北征录》记载,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率军北征鞑靼部,得胜后班师回朝,曾驻扎永安甸(今延庆区八达岭关城西北的岔道古城)。对于这里的地理位置,金幼孜赋诗曰:“武帐平临中野迥,戍楼遥傍远山开。行人笑指京华近,北望红云拥上台。”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率兵50万,北征瓦剌部,曾驻扎在今延庆的团山,考虑到北部边疆防御形势,需要建立北京与塞外之缓冲地带,遂下令在此创建隆庆州,也就是后来的延庆州。延庆自古就是边塞重要交通枢纽,明《隆庆志》称隆庆州“南挹居庸之翠,北距龙门之险”。创建隆庆州乃国之大事,需要能堪大用之人,明成祖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赵羾。
塞垣北望尽黄沙
赵羾(1365—1436),字云翰,山西夏县人,后徙河南祥符县。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举,曾在南京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库清吏司员外郎,后在浙江任右参政。《明史》说,“羾性精敏,历事五朝,位列卿,自奉如寒素。”明成祖朱棣比较欣赏赵羾,委派他出使越南,之后擢升刑部右侍郎,再转工部、礼部,未几,升礼部尚书。徐皇后去世后,又命赵羾到北京周边寻找陵址。赵羾选定昌平黄土山,朱棣实地查看后甚为满意,将黄土山改名天寿山。陵址确定后,定名为长陵,此后明代的皇帝大都埋葬在天寿山陵区内。这就是说,明十三陵的最初选址是赵羾所奏获建的。《明史》记载:“永乐九年(1411年),朝鲜使臣将归,例有赐赉,羾不以奏。帝怒,遂下之狱。”三年后,朱棣诏令赵羾督建隆庆州,《明英宗实录》是这样写的:“(赵羾)督开创隆庆、保安、永宁诸州县,抚安新集之民。”
沉寂四十多年的隆庆州,一穷二白。因此,这不是一般的督建领工,还包括了规划设计之职。赵羾以元时旧城遗址作为隆庆州的州城所在,尽管这里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但是沿着土城墙遗迹,还是能够确定大体城址的。赵羾擅长风水堪舆之术,经过勘察地形,依据旧城轮廓,测出周长四里又130步。
隆庆州成立之初,移民未至。赵羾会同知州陆震,率领先期到达人员在妫水河北岸、旧城南一带搭建草棚居住。当时的处境,赵羾这样写道:“荒冢累累卧石驼,孤城叠嶂自森罗。但闻穷鬼揶揄笑,那识樵童踯躅歌。”那时生活也很艰苦,听着北风呼号,他形象地描绘道:“塞垣北望尽黄沙,千里黄沙无一家。早是客愁眠不得,何人城上更吹笳。”
随着移民陆续到来,草棚构筑逐渐增多。赵羾提出对州城、街道先规划、后建房。赵羾把州城内划分为四条大街,东为和睦街,西为宣化街,南为阜成街,北为雍顺街。四条大街组成十字大街,将州城分为一个“田”字布局。开设东、南、北三座城门,分别命名为致和门、奉宣门、靖远门。致和门即人事和顺,奉宣门是面南奉行皇帝宣诏,靖远门是要扫除北部边患。赵羾还在州城内东南隅建造了观音寺,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重修,敕赐曰“灵照寺”。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尽管明代城墙、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十字大街仍依稀可辨。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老城区北顺城街西段依然保存着一处旧城墙遗址,灵照寺经过重新修缮,基本恢复原有风貌。
赵羾把移民分成两类,一是发配犯人,其中大部分是谪戍官员,二是迁徙平民。他把发配谪戍人员编为前十里,让其居住在州城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以及城外六个屯;把迁徙平民编为后十里,让其居住在稍远的九个屯和关厢。每户划拨田地50亩,所有人员纳粮服役,一座新城池渐入正轨。
比屋闾阎结构新
经过三年苦心经营,隆庆州州城初步建成,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大家的吃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赵羾写道:“驱除瓦砾辟荆榛,比屋闾阎结构新。千里邦畿三辅邑,万年烟火五陵人。”“驻马边城逾二秋,风光无复旧时愁。青山绕郭浑如画,绿酒盈樽不用谋。雨后田畴千顷辟,霜前禾黍万家收。长安亲友今知否,身在华胥国里游。”看着牛羊遍野、牲口成群,又云:“自古桑干是战场,于今开拓入封疆。牛羊被野嘉禾产,从此迁民少忆乡。”隆庆州也有了商业街市,赵羾曰:“北徙民今治常产,南来我亦构行窝。风光无复前时比,市有亨衢野有禾。”
赵羾《城南旧事》组诗,描绘的就是他在城南居住劳作的情景。诗云:“新开场圃作行窝,暇日幽寻胜事多。引水灌园亲荷锸,分茅铺屋自牵萝。”又云:“自别京华理课农,更无春梦到南宫。年来渐觉无人识,唤作城南田舍翁。”从这几首诗可知,赵羾不仅亲自从事农业劳动,常以田翁自居,还不时流露出思乡之情和不能面君的感慨。
赵羾在隆庆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他还分别以榆林夕照、古城烟树、妫川积雪、平原观猎、独山夜月、海陀飞雨、岔道秋风、远塞飞鸿为题,写下“妫川八景诗”。直到今天,人们还能依稀辨出上述景观。
永乐十五年(1417年),赵羾出任兵部尚书,负责巡督塞北屯田和戍卫军务。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命赵羾承办明军出征蒙古所需马匹,三年后在顺圣川地区(今河北阳原县境内)饲养牧马12000匹。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成祖率军第三次北征鞑靼阿鲁台,赵羾负责驴运队伍,圆满完成运粮任务。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逝世后,赵羾便调往南京,任南京刑部尚书,直至致仕。
赵羾作为隆庆州总体规划的设计者,隆庆州老城区的最初建造者,为兴建隆庆州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明朝延庆地区防御体系的构建,以及明朝中期延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
(转自《北京日报》2025年7月17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