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延庆报

延庆长城的六次历史跨越从边塞屏障到文明坐标的千年蝶变

日期:07-11
字号:
版面:第04版:副刊·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郝建云 赵敦 吕昊

  (上接第3049期第4版)

  第四次历史跨越 

  平北抗战堡垒——八路军依托长城建立平北抗战与昌延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平北地区因控守华北与塞外交通要冲,成为敌我争夺的战略焦点。自1938年起,八路军三次挺进平北,以延庆长城为依托,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长城沿线的关隘、城堡(如八达岭、岔道城)与山体地形,为八路军提供了天然隐蔽屏障。战士们化整为零,依托残垣断壁与敌周旋,伺机突袭日军据点、破坏交通线,上演了“长城游击战”的经典战例,取得了辉煌战绩。 

  1940年,昌延联合政府成立,标志着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建立。根据地以延庆为中心,整合昌平、延庆两地抗日力量,通过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建立起“军民一体”的抗战体系,农民为部队提供粮食,青壮年加入民兵,妇女参与后勤保障,形成了“人人皆兵”的敌后战场。联合政府还在长城沿线设立情报站、物资转运点,使古老的长城成为传递抗日火种的“生命线”。 

  在长城与根据地的双重支撑下,平北抗日力量逐步壮大。八路军以长城为天然战壕,发动“破袭战”“地雷战”,迫使日军龟缩于据点,粉碎了其“以战养战”的企图。直至抗战胜利,延庆始终是平北敌后战场的核心区域,涌现出“平北第一个党支部”“大庄科惨案”“岔道万人坑惨案”等可歌可泣的抗争史实。长城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防御工事,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其砖石间凝结的抗战记忆,如昌延联合政府旧址、八路军战斗遗址等,至今仍在诉说着“坚韧不屈”的故事,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第五次历史跨越 

  新中国新使命——长城从修缮开放蝶变延庆文旅发展标杆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城因历经岁月侵蚀与战火损毁亟待修缮保护。195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从文化传承与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高度出发,提议修缮长城得到中央批准。1953年,国家启动《长城保护修缮计划》,延庆八达岭段作为明长城精华率先修复,专家采用“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历史风貌,为后续开放奠定了基础。 

  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登八达岭长城,成为新中国首位登上长城的外国领导人,此举推动了长城从遗迹向国家文化符号转型。1957年,八达岭长城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新中国最早开放的长城游览区,开启延庆现代旅游史。开放后,八达岭迅速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农家乐、特色手工艺品兴起,交通餐饮配套逐步完善,1978年接待游客破百万,旅游收入占延庆GDP超过20%。1987年,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全球游客来延感受中华文明,长城国际摄影展、文化论坛等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相继举办,使延庆从边陲小城跃升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21世纪以来,延庆依托长城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开发研学旅行、长城马拉松、数字展览等新业态。2019年以来,延庆借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世园会、冬奥会资源,打造“长城+”全域旅游品牌。长城不仅成为延庆的经济支柱,更融入生态保护与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资源,持续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这段跨越七十余年的“长城新生史”,生动诠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共生之道。

  第六次历史跨越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为延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为延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总书记强调,保护传承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让延庆人民备受鼓舞。一年多来,延庆区以此为指引,在长城保护、开发利用、文化传承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行动。编制了《北京市延庆区长城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完成中国长城博物馆周边环境基础设施改造并启动新馆建设。实施了七项本体加固抢修工程,使砖石长城抢险修缮率达到了90%。通过“人防+技防”手段对长城进行巡查保护,搭建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无人机采集数据资料。转变保护理念,从聚焦“本体”的单一保护迈向“整体”的全域守护,划分3个片区设立保护站,各部门协同形成全方位“保护屏障”。 

  在开发利用上,延庆区整合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古长城、花家窑长城等资源,按5A级标准全力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围绕“一轴、三线、四区”建设,计划2026年底建成,开放范围达全区总长10%。推进“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延庆段建设,利用徒步道、骑行道串联沿线资源,打造“长城+研学”“夜长城”等旅游项目,孵化出长城文创品牌,开发“长城国礼”“长城雪糕”等特色文创产品,长城“金名片”效应凸显。2024年,八达岭长城接待游客1269.1万人次、收入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6.1%。长城周边的石峡、程家窑村等建起时光长城、长城宿集等多个民宿集群,串联“农文旅产业链”,石峡村还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文化传承方面,延庆区多维度开展历史研究,形成《寒凝紫塞卫京华》等多部作品并举办讲座;教育领域实施专项方案,推动长城文化进校园,40所中小学组建71个社团;举办长城文化节、音乐会、论坛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挖掘非遗培养传承人,推动文化对外传播,极大提升了影响力与知名度。 

  精神文化领域,总书记的回信更是为延庆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2025年5月15日,八达岭镇开展的“烽火岁月映初心长城脚下话未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思政课活动上,全体人员重温回信原文,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自信、鲜明人民立场。这股精神力量,激励着延庆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无论是在长城保护、乡村振兴,还是基层治理等各个方面,都努力争当先锋。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红寰表示,延庆将始终坚定当好长城遗产的守护者、长城文化的传承者、长城家园的建设者,持续擦亮长城这一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发挥在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中的“头雁”作用。 

  从战国燕昭王筑城设郡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指引,延庆长城历经六次历史跨越,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座“流动的历史丰碑”,既是抵御外侮的边塞屏障,也是文明交融的枢纽纽带,见证了延庆从边陲军事要塞到国际文旅标杆的沧桑巨变。如今,在“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的信念中,延庆正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根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让长城精神在传承中焕新,在开放中升华,续写着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壮丽篇章——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永不褪色的璀璨坐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延庆人民怀揣着对长城的深厚情感与责任,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