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延庆报

延庆长城的六次历史跨越 从边塞屏障到文明坐标的千年蝶变

日期:06-24
字号:
版面:第04版:副刊·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郝建云 赵敦 吕昊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坚韧不屈、团结爱国的精神图腾。延庆长城覆盖13个乡镇194个村,拥有北京最长墙体与最丰富的形制体系。其中,八达岭长城不仅是万里长城精华所在,更以接待543位世界各国元首及政府首脑的卓越姿态,成为世界级大景区与北京市长城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承载区。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指出,“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如今,延庆深挖长城历史文化资源,推进长城遗产保护利用,经史料研究发现,历史上六次重大历史跨越,深刻重塑了延庆发展走向,也印证了明代《隆庆志》中“国之屏、亦要地也”的精准战略定位。

  第一次历史跨越 

  燕昭王筑城设郡——开启延庆纳入中原治理体系的划时代开篇 

  战国中后期,为抵御东胡、赵国等势力威胁,燕昭王下令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这道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北部或内蒙古东南部),东至襄平(今辽宁辽阳),横跨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带,其中一段经今北京北部山区延伸至延庆。与此同时,燕国在长城沿线设置上谷、渔阳等边郡——上谷郡作为燕国北疆核心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包括今河北张家口、宣化、怀来及北京延庆等地,其郡治设于沮阳(今河北怀来大古城村)。 

  在延庆地区,燕国依托长城天险设置军事要塞(如后世所称“居庸塞”),并建立类似县级的行政机构,这是延庆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的正式治理体系。尽管“居庸县”的明确记载始于汉代,但燕国的边防布局已为延庆奠定军事与行政双重基础。在军事防御方面,长城与要塞构成立体防御体系,成为燕国抵御北方游牧势力的前沿屏障,有效遏制了东胡等部族的南下劫掠;在行政建制方面,上谷郡引入中原郡县制管理模式,结束了延庆地区松散的部落自治状态,开启系统化行政管理的先河;在文明交融方面,燕国移民带来铁器农耕、筑城技术与中原礼乐文化,推动妫水河流域(今延庆盆地)的农业开发,吸引中原与戎狄人口定居,促进华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早期融合,使延庆从一个边陲之地逐渐向文明社会迈进。 

  第二次历史跨越 

  盛唐北疆经略——清夷军城与儒州构建延庆军事行政双枢纽 

  唐代初期,突厥、回鹘等游牧势力屡犯边疆,尤以突厥汗国对北方威胁最大。为遏制突厥南下,唐朝在幽州(今北京)至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线强化军事部署。延庆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会处,控守妫水河川道,是北方游牧势力南下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故成为唐代边防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唐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政权为巩固北疆,在旧居庸县城(今延庆城)修筑清夷军城(又称“防御军”),清夷军通过扼守居庸塞天险,配合长城防线,构建起“军城—关隘—烽燧”一体化的防御网络。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清夷军城与妫州(今河北怀来)、檀州(今北京密云)互为犄角,形成对突厥、奚族的军事威慑,直接促成唐朝境内北部边界恢复至西晋前的“云中—代郡”一线,拓地数百里。同期,唐朝在延庆置儒州,下辖缙山县(今延庆),隶属河北道。儒州之名,既彰显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亦暗含“以文治武”的治理理念,深刻重塑了延庆的历史定位,使该地区的军事与行政得到了双重升级,加速了延庆的“郡县化”与“文明化”进程,正如《唐会要》所载:“妫川之固,实维北门,清夷屯兵,国之重也”——延庆的第二次历史跃升,正是盛唐文明辐射北疆的生动缩影。 

  第三次历史跨越 

  明代长城军事体系建设——重塑延庆人口、聚落与文化的百年工程 

  1368年明朝建立,北元残余势力持续侵扰北疆,延庆因处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咽喉要地,战略地位骤然提升。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乱,让延庆变得“人烟断绝,榛莽蔽野”。1414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延庆跃升“京师北门”。为实现“内拱京阙,外控塞北”目标,明朝以延庆为关键节点,利用燕山山脉与军都山脉的险要地势,耗时两百余年,对原有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扩建与加固,增设了众多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军事设施,形成了以八达岭长城为核心,居庸关、岔道城、柳沟营、四海冶等关堡为支撑的“梯次防御体系”,将延庆打造成了长城防线上“长城—关隘—卫所”防御体系最密集的军事集群之一。

  大规模的长城军事体系建设,全方位、深层次地塑造了延庆地区的人口、聚落、文化等特征,对延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大量戍边将士及其家属从全国各地迁徙至此,与原住民融合,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众多士兵及其家属带来了各地的生产技术与生活方式,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名也深深地打上了军事烙印,许多村庄、城镇以军事功能、驻军编制或防御设施命名,“营”“堡”“屯”等字频繁出现,柳沟营、岔道城、康庄屯等地名沿用至今,见证着昔日军事防御体系的布局。 

  长期的军事体系建设促使多种文化在延庆地区交汇融合,中原儒家文化、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在延庆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文化风貌。为满足戍边将士精神需求,关帝庙、城隍庙、真武庙等文化建筑大量修建,宗教文化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延庆文化内涵。同时,明代也是延庆历史上文献记载最为丰富的时期。朝廷高度关注延庆地区的军事体系建设,各类官方文书、地方志、军事档案等对延庆的记载极为详尽,《明实录》《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等官方文书记录了各关堡兵力配置、修缮工程;嘉靖《隆庆志》、万历《延庆州志》等地方志详细记载了山川、城池、赋税、风俗;徐霞客、袁宏道等文人游记,让延庆长城成为独特文化意象。这些从军事到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记载,为后世研究延庆历史留存了珍贵资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