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欢)走进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南森”),一片绚烂映入眼帘。9月25日,2025丰台·南中轴(第一届)南囿秋风花园季暨“北林—南森”国际花园设计建造大赛在南森正式开幕。大赛以“生命花园”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近200所国内外高校的400余支团队、总计2000余名园林学子报名参与,最终10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南森落地绽放。这些“生命花园”于9月25日至11月2日对外免费开放展览。
汇聚国内外顶尖高校力量
10座“生命花园”落地南森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与斯图加特大学联合设计的《气候盒子》用木制框架与镜面界面打造“气候与生命交互载体”,镜面随天气开合,反射林间光影;东华大学的《彩练浮云》以竹为骨、以光为魂,诠释“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诗意;西安交通大学的《间隙》则用圆与三角的几何关系,引导市民体悟“生命打破循环的可能性”……本次入围的10支团队汇聚国内外顶尖高校力量,作品以“生命花园”为核心,呈现出多元创意与生态理念的碰撞,共同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
作品《南风知意》以“风”为主题,提取东方折扇的扇骨与扇面形态,将“风”的意象转化为可自由张合的模块化单体,轻盈的构筑散落于林木间,风吹过时单元体或下垂或上扬,形成“人人共创”的互动空间。“在设计决定落地后的深化阶段,它需要在设计理想与施工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且需要多方位的细节,比如材质和植物的选择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权衡,这
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得到的宝贵经验。”《南风知意》的创作者、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团队的参赛选手马瑞杰分享道。
中央美术学院团队的《菌生之境》以生态材料创新为亮点,利用菌丝体与稻壳、麦麸等农业废弃物,经14天培育制成零碳排生物基砖块,2504块砖构成曲线形透水边界,砖体还能随环境变化产生色变,成为“记录生命代谢的活体年鉴”。“建造阶段消纳了农业废弃物,未来解体后还能降解回归土地。”团队成员说,“希望通过作品打破传统营建逻辑,让‘生长即建造’的生态理念被更多人看见。”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大赛将优秀设计建造作品的理念在后续的设计实践中传承延续,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园林美学、生物多样性知识等传递给公众,让更多人亲身体验人与自然的联系,将花园打造成一个既能供人们休憩,又能展示生态美学、承担科普教育功能的公共空间。”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校地协作赋能自然教育
打造生态人文实践新样本
10支入围团队于9月22日开启为期3天的现场建造,在公园“森林花溪”区域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体花园,在每块30平方米的地块上将设计理念“落地成花”。
9月25日上午,由来自全国风景园林领域知名高校和设计机构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主题立意、建造技艺、材料应用等维度对建造作品进行评选。最终,参赛作品《南风知意》《巡圃》荣获特等奖,《裂隙之光 破土而出》《气候盒子》《菌生之境》荣获一等奖,《彩练浮云》《岚枢天衍》《间隙》《天河引》《浮光穹庐》荣获二等奖。
据悉,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可的唯一以花园设计为主题的全国性高校专业赛事,全国大学生花园设计建造竞赛已连续举办八届。今年,大赛首次与丰台区开启校地合作,选址南森,形成“高校提供学术支撑、地方保障资源落地”的协作模式。
丰台首家校外教育“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实践基地”成立
“花园节是每个风景园林学生都非常憧憬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将专业学习中的思考与创意真正落地。看到观众走进花园,与构筑互动、在花境中停留,我们真切感受到设计能触动人心、营造自然体验的力量。这种从纸面走向现实、从个人创意走向公众共享的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花园节的意义。”参赛团队代表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开幕式现场,丰台首家校外教育“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作为2025丰台·南中轴(第一届)南囿秋风花园季的重要成果,该基地旨在推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成为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示范地、自然教育实践载体,为青少年提供优质自然教育,助力丰台区花园城市建设及校外教育资源拓展。
“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实践基地是南森生物多样性建设成果之一。未来,我们将会依托南森丰富的生物种群,围绕南森木屋营地开发系列自然研学课程,涵盖观鸟、观虫、手工制作等内容,还会结合‘生命花园’主题,让参与者沉浸式感受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关联。同时,在专业的园林景观布局、科学的动植物保护、完善的生态体系打造等方面将南森建设得更好。”南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