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丰台报

陈卫解析食品资源挖掘创新路径与未来趋势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通讯员 朱冠安)2025数智美食生态大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以“科技赋能食品资源创新”为主题,从粮食安全战略、科技创新路径到未来发展展望三大维度,系统拆解我国食品资源挖掘的现状瓶颈与突破方向。

  传统食物供给模式需破局

  记者了解到,我国食品资源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核心产粮区仅拥有30%的水资源;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6.95亿吨,仅能满足当年80%需求,2024年粮食进口量仍达1.58亿吨,其中大豆进口1.05亿吨,占进口总量的66%,大麦进口量也创历史纪录,“大进小出”格局显著。 

  不仅如此,食品浪费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大食物观”成为破局关键。陈卫强调,需从“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拓展,依托生物科技挖掘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构建可持续食物供给系统。

  科技创新破解资源挖掘难题

  大会现场,陈卫提出了“合成生物技术”“食品精深加工技术”“食品组分与物性重构技术”“食品组学技术”四大核心技术方向,科技赋能食品资源的路径逐渐明晰。

  淀粉也可以人工合成吗?陈卫介绍,合成生物技术通过基因设计、途径重构构建生物反应系统,颠覆了传统食品生产模式。与传统淀粉相比,“人工合成淀粉能够降低农业种植成本,将可能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陈卫透露,人工合成淀粉目前尚未产业化,但已展现出巨大的资源节约潜力。“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方面,“资源的价值是可以提升的,实现‘变废为宝’。”陈卫介绍,针对农副加工副产品与特殊资源的利用难题,精深加工技术实现了“从低价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化。 

  “在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针对产品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等进行再次加工,实现高效利用和多次增值,这就是食品组分与物性重构技术。”陈卫认为,通过调整食品微观结构与组分,重构技术解决了传统原料的加工痛点,可以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食品组学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先进的组学技术来提升食品营养,改善人体健康。食品组学融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推动食品从“通用供给”向“精准营养”升级。陈卫现场介绍了菌群靶向食品,菌群靶向食品通过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设计,可以定向调节肠道菌群。

  法规、成本、规模协同发力 

  食品资源挖掘的技术突破路径已逐渐形成行业共识,如何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落地?产业前景如何?陈卫提出,需从法规、成本、规模化三方面发力,构建从研发端到应用端再到消费端的产业生态。 

  陈卫认为,新食品资源(如合成生物学产品)存在基因编辑脱靶、外源蛋白致敏、发酵污染等风险,需健全安全审查机制。目前,我国对基因编辑食品实行“个案审查”,2023年批准HMOs应用是重要突破,但仍需完善毒理学检测、长期食用追踪、功效认证等标准。陈卫强调,需以《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为基础,明确“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的核心原则,平衡安全监管与技术创新效率,最终构建新食品资源法规标准体系。 

  “成本高是新食品资源落地的核心障碍。”陈卫举例,细胞培养肉2013年成本约100万元/斤,目前虽降至传统肉成本的10倍以上,但仍需突破高纯度干细胞提取、无血清培养基研发、大规模高密度培养等关键技术。陈卫预测,通过技术迭代和关键技术突破,预计到2030年新食品资源成本将接近传统食品成本,实现“平民化”消费。陈卫建议建设智能化、规模化制备体系。未来,新食品资源的规模化将依赖智能化、分布式生产模式,通过跨行业协作实现高效、低碳的食品制造体系。 

  粮食安全的破局之路,在于以科技为笔,在“大食物观”的框架下,重新定义食品资源的边界与生产方式,也见证着食品产业正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