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与水对话”44年守护一座坝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07: 北京劳动者之歌       上一篇    下一篇

 

入秋后的清晨,右安门橡胶坝边,刘占军正在俯身查看自记雨量计,“以后读数的机会就不多了。”像过去的44年一样,他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在城市河湖管理处南环管理所,站好属于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他有双“听水的耳朵”

刘占军是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南环管理所右安门橡胶坝管理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在同事们眼里,他有双能“听水说话”的耳朵:水流里的异常杂音、水面上的细微波纹,这些旁人难察的“水情绪”,他都了如指掌。哪怕是新贯通的支流,只要他沿着河岸走一趟,听一听水流撞击石墩的声音,看一看水草摆动的幅度,就能简单了解这段水的“脾气”。这是刘占军44年与河道相伴练就的真本事。

一次巡查至右安门桥下游时,刘占军敏锐地察觉到岸边芦苇的晃动有些异样。他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发现这芦苇并非像平常那样被风吹得舒展自在,而是被水流明显地带着往栅栏方向“扯”。他立刻加快脚步上前查看,很快便发现了问题所在:一段碗口粗细的断枝,上面缠着塑料袋和枯草,正卡在排水栅栏前。原本该“哗哗”流淌的水流,此刻只剩下闷声的回旋。

刘占军转身取来工具,俯身探臂清理障碍物。虽然雨水把树枝泡得溜滑, 不过这可难不倒他,只见他腰腹手臂协同用力,行云流水般一通操作,阻塞物很快就被清走,水流“哗哗”恢复如常。刘占军这才直起身捶捶腰,麻利地将清理出来的垃圾归拢到专用收集袋里,继续巡河。

四十四载守护一座坝

右安门橡胶坝是南护城河防洪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平时蓄水,汛期可行洪,它的运行牵动着下游千家万户的安危。

工作40余年来,刘占军每天雷打不动地早早到岗守护着橡胶坝。哪段河岸的芦苇逢雨会“贴水摇”,哪片水域汛期易积杂物,设备房的仪器放在哪层哪格哪个位置……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他的双手几乎抚遍了橡胶坝每一处关键部件,水位监控、设备巡检……这些工作早已成了他的“肌肉记忆”。

今年汛期雨水多,刘占军连续守岗,同事都劝他休息,他只摆摆手说:“设备认老手,汛情不等人。这坝我守了半辈子,都处成朋友了,在职最后一段路得陪它稳稳当当走完。”

7月下旬,北京迎来连续强降雨,上游水位急速攀升,雨水狠狠砸向坝袋,激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雾。所里的值班电话一个追着一个。入夜了,监控屏幕上的数字仍在不断跳动变化,年轻职工们愈发紧张起来。刘占军抓起手电筒,沉声道:“跟我去看雨量!”他带着年轻职工一遍遍在现场仔细测算,反复核对数据,确认雨量是否在闸坝承受范围内。多天连轴转的坚守,终于迎来云销雨霁,刘占军退休的日子也快到了。

交接“平安日志”

“X月X日,天气晴,6点20分,今日重点查闸门密封,雨后防芦苇杂物堆积……橡胶坝坝袋进气,需排气持续观察……河湾处漂浮3个塑料瓶,已捞起,附近无排污口……泵房水泵轻微漏水,已报修……”刘占军的巡河记录本,封皮已磨损,内页却写得工工整整,满满都是与水“对话”的痕迹。除了河道与水工建筑情况,笔记本里还详细记录着市民反映的各种情况。

所里的宣传员想在退休前给老刘拍个纪念视频,他害羞地躲开了镜头,“几十年都这么过来的,也没什么大贡献,快别拍我了。”蓝马甲上湿漉漉的汗渍,写满刘占军“一生一水”的忙碌岁月。他跟领导请示:“家里没啥事,年假也甭休了。”晨光再次铺展河面时,刘占军合上磨旧的巡河日志,郑重写下:“今日巡河,一切平安。”

暮色渐沉,刘占军推着自行车沿河缓行,身影在粼粼波光中平静而笃定。44年如水而过,坚守早已刻在他的骨子里。

□本报记者 孙艳 通讯员 吴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