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介绍,我国县域普通高中占据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有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持续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峰值,普通高中发展将面临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和普及水平持续提升双重挑战。
为此,《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资源扩容行动,包括指导各地建立完善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结合人口流动等因素,综合研判、精准预测省、市、县学龄人口和学位缺口,科学制定县中布局规划,明确每年改扩建、新建学校和新增学位数。积极扩大学位供给,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在渡峰时期适当放宽学校规模和班额标准,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闲置资源举办普通高中,以人口集中流入地、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县中。持续增加投入力度,发展改革部门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将统筹相关资金支持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
在提升县中办学质量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课程教学提质行动,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放在首位,进一步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杜绝一味刷题、补课太多等短视行为。优化课程实施,合理安排三年课程,开齐开足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完善选课走班。建立省市教研员联系县中机制,开展面向县中的送教助研活动等。
鼓励城区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
加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县中振兴的关键。《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师队伍提升行动,配齐配强师资队伍。指导地方将加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工作。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及时补充县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探索区域内教师轮岗交流制度,鼓励城区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严禁未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同意,恶意从县中抢挖优秀师资。
同时,强化师资培养培训,深入实施头雁教师岗位计划,培养一批县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实施基础教育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重点关注县中教师,组织开展各学科骨干教师、新任教师专项培训。优化教师待遇保障,创新和拓展教师住房保障形式,将符合条件的县中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方面给予县中教师更大支持,各级各类教育评优评先项目适当向县中教师倾斜。提升书记、校长办学治校能力,落实新任校长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要求。
保障学生课间休息、午休时间
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县中存在的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双休日、节假日违规补课,片面强化应试教育等问题,《行动计划》就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提出明确要求,各地以省为单位明确高中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寒暑假时间,确保学生的作息时间合理合规。保障学生课间休息、午休、晚间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集中上课补课或组织测评。要求寄宿制县中结合学生实际,统筹安排好学生起床就寝、早操早读、晚自习和课外活动,防止超长时间学习和挤占正常休息时间。
《行动计划》还提出实施办学条件改善行动、教育数字化赋能行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对口帮扶行动等措施。目标是到2030年,适应学龄人口增长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机制进一步完善,县中布局更加合理,为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提供充足学位,“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得到有效扭转,市域内普通高中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有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