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人民第一堡垒”的烽烟往事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06: 社会纪事       上一篇    下一篇

 

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下,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的青砖灰瓦掩映在绿树里,推开纪念馆的大门,浮雕“人民第一堡垒”映入眼帘,由此拉开“人民伟力 胜利之本——焦庄户地道战革命历史陈列”主题展览的序幕。

什么是“人民第一堡垒”?这并非一座用砖石堆砌的普通堡垒,而是由无数双手、无数颗心共同筑就的 “活堡垒”。前不久,记者带着对那段烽火岁月的好奇与敬畏,走进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亲手触摸那些藏在地道里的智慧与勇气,聆听泥土之下流传至今的抗争故事。

重温历史记忆

感受战火中的“人民力量”

焦庄户地道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刻着“人民”的烙印。1941年,日军的残酷扫荡,让冀东大地陷入深重的苦难,焦庄户村民们面临着“要么被敌人屠杀,要么奋起反抗”的抉择。没有专业的工程队,没有先进的挖掘设备,甚至连充足的工具都没有,村民们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开启了筑垒之路。

采访中,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在泛黄的老照片里,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据介绍,焦庄户位于顺义东北部二十里长山地区,这一地区是冀东与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连接的桥梁地带,是党中央、北方局及晋察冀边区联络的必经之地。

1939年夏,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三支队来到焦庄户,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先后成立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当时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随着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马福按照上级要求,发动群众,筹措枪支,成立民兵队伍,消灭伪村政权。1942年4月,马福任焦庄户党支部书记,化名“老统一”,成为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

“在抗战初期,为了临时躲避敌人的搜捕,焦庄户村民在自家相对隐蔽的地方,挖建了一种‘口小、肚大’的单人隐蔽洞,俗称‘蛤蟆蹲’。但这种隐蔽洞一旦被敌人发现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办法逃脱。”讲解员介绍,为解决这一难题,马福带领村民将全村的单口隐蔽洞串联起来,形成了洞与洞相通的直通式地道。

在纪念馆的实物展区,那一把把锈迹斑斑的镢头、铁锹见证了俢垒的艰苦,而其木柄则被磨得发亮,边缘还残留着泥土的印记。讲解员说,当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要在田间地头伪装,躲避日军的巡查,晚上就借着月光、点着油灯,钻进隐蔽的角落挖地道。老人拄着拐杖指挥方向,妇女们把挖出的泥土偷偷运到菜窖、粪堆里,孩子们则负责传递工具、放哨警戒。

11.5 公里的地道网,不是一天建成的。随着地道的改造升级,增加了大量战斗设施和生活设施,形成了“三通、四能、五防”的战略地道网。整个地道网络以焦庄户为中心,南通唐洞村、龙湾屯村、北到大北坞村,形成了四村相连的“地下长城”,一方受敌,多方支援。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

触摸“地下长城”

赞叹“全能战场”的智慧与骨气

从主展厅出来,沿着一条石板路往前走,便来到了地道体验区,这里保留了当年地道的原始风貌。弯腰钻进那处伪装成墙壁的入口时,头顶昏黄的灯光瞬间将外界的喧嚣隔绝。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狭窄的通道仅容一人前行,墙体上凹凸不平的痕迹,似乎还保留着当年村民一镐一锹挖掘的印记。

走进这条集防御、作战、生活、传递于一体的“地下长城”。亲身穿行其中,才真正读懂,那些藏在地道角落里的设计,每一处都是人民用智慧铸就的抗争密码。

“地道的入口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锅台下、驴槽底、磨盘下、菜窖里。当年日军多次进村搜查,却始终找不到地道的踪迹,甚至在村民们从锅台下钻进地道后,还在屋里翻箱倒柜,一无所获。”讲解员介绍,地道内部,更是处处体现着人民的巧思:作战区设有瞭望口、射击孔,民兵趴在里面,既能观察敌情,又能精准打击敌人;生活区有土炕、灶台、水缸,村民们在里面住上十几天也能维持基本生活;指挥区通过传声筒连接各个区域,能快速传递指令。

“大家注意脚下,这里有一个陷阱。”讲解员的提醒,让我注意到,脚下是一块木板,木板下方是深约2米的坑洞。“当年日军闯进地道时,民兵们会抽掉木板,让敌人掉进陷阱里。”这些让人惊叹的地道“防御机关”没有复杂的设计,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地道成为了敌人的 “死亡陷阱”。

在地道的作战区,记者看到了墙上的射击孔,孔口很小,从里面往外看,能清晰地观察到地面上的动静,而从外面却很难发现这个隐蔽的射击点。“当年民兵们就是趴在这个射击孔后,等待敌人靠近,然后突然开枪,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讲解员一边说,一边引导记者上前观察,记者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崇敬之情。

精神的传承

让“人民堡垒”永不过时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焦庄户人民巧妙利用地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为北平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由于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战绩卓著,1947年10月,当时的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的锦旗,如今是这里的镇馆之宝,悬挂于展厅之内。

如今,焦庄户的地道已成为了传承红色精神的“活教材”。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这里,走进地道,聆听历史;村里的老民兵们,会定期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人民第一堡垒”的由来。

今年5月1日,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全新升级,在“人民伟力 胜利之本”主题展厅内,新增的数字化展项与170张上展照片、187件展品交织出鲜活历史图景。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地道战经典场景,按比例还原的村落沙盘前,观众驻足凝视战略布局;展柜中陈列的土枪、布满补丁的军装与磨损农具,诉说着“人民战争”的厚重内涵。

90余位志愿者成为纪念馆服务中坚力量,其中,退休职工乔长春将34年工作经验转化为志愿讲解的生动注脚,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时空;学生志愿者团队在咨询引导、互动体验区提供全流程服务,让“奉献精神”与“红色基因”同频共振。

此外,纪念馆还紧密结合传统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小手绘出地下长城 童心致敬抗战英雄”等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

焦庄户地道纪念馆的传承实践,让红色精神从70余年前的 “抗敌堡垒”,变成了照亮当下的“精神灯塔”。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有一个小学生写道:“原来地道是爷爷奶奶们用手挖出来的,他们好厉害!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保卫好我们的家园。” 这稚嫩的文字,正是“人民堡垒”精神传承的最好证明。

离馆时回头望,纪念馆前红旗飘扬。那些黄土筑的地道早不是作战工事了,可当年村民们攥着镐头时的劲儿、趴在瞭望孔时的眼神,顺着地道根脉,早扎进了这片土地里。原来所谓“英雄气”,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普通人在危难时,攥紧拳头护着家的模样——这模样,藏在焦庄户的黄土里,也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血里。

□本报记者 王路曼/文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