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天气转凉、温差增大,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腹泻等疾病进入高发期,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科学应对秋季健康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专家进行解答。
中医防秋燥,科学防流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黄欲晓介绍,今年秋分呈现“燥湿交织”的特点,燥气会让人们感觉口鼻干燥、咽喉不适,湿气又影响人体脾胃功能,导致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和腹泻等疾病高发。专家表示,对于过敏性鼻炎,可用指腹按揉迎香穴3至5分钟,能有效疏通鼻腔,缓解症状;对于秋季腹泻,可采用食疗方法,如选用茯苓、山药、炒薏苡仁、粳米、百合一同熬粥温服,可改善腹泻症状。
国庆假期将至,人员流动增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公众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并注意勤洗手、科学戴口罩、室内常通风、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若有出行计划,要密切关注目的地疾病流行现状和相关部门健康风险提示。同时,要关注目的地天气情况,根据当地气温适当增减衣物;旅途中注意饮食卫生,规律用餐;返程后要做好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症状,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地点与饮食情况。
心血管疾病易发,应对温差是重点
秋分过后,昼夜温差明显,心血管系统面临考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马文君说,当环境温度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血管会随之收缩与舒张,不仅会增加心脏负荷,更易引起血压波动。对于已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血压波动会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生风险。
防护重点在于应对温差。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多层薄款、随时增减,尤其注意头、颈、背、足等部位的保暖。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服药,重视清晨血压的测量。一旦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或波动较大,应及时咨询医生,科学调整用药。
科学用药不放松,家庭药箱要管好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药物使用存在误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药师张海英说,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才可购买、调配使用,用药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依赖性等。同时,处方药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包括剂量、用法和疗程等均不可自行调整。非处方药包括治疗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的常见药物,以及维生素类药物等,使用前均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一些人认为“过期药只是药效差,没变质就能吃”,对此,张海英表示,不建议服用过期药,过期药易出现有效成分含量下降,还可能发生化学变质,滋生细菌,产生安全隐患。
专家建议,家庭储药应按说明书要求储存,避免阳光直晒和潮湿环境,分类存放,安全管理,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药品有效期,过期或变质药品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开封后的药品有效期与未开封药品有效期的区别,如眼药水开封后的有效期一般是4周以内,超过4周没有用完,建议及时丢弃。(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