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朝阳区劲松街道磨房北里一区居民议事厅内座无虚席,桌上《物业服务标准清单》列明灯具维修时限、楼道清扫频率等细节,成为物业公司的明确承诺。“现在真能看见变化。”居民张阿姨投下赞成票。
记者了解到,该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曾长期受设施陈旧、物业缺位困扰。2025年建成劲松街道标准化物业试点,“免费物业”改成“付费物业”,引发居民疑虑,“劲情聊”机制随即启动。征集意见建“民情台账”、邀物业宣讲释惑、召开居民扩大会收集居民诉求,物业当场回应——能解决的立“军令状”,需推进的画“路线图”,律师同步明晰权责。此外,推出“5+20+N”服务承诺,最终投票参与率、同意率超三分之二,居民从“观望”转向“发问”,再到积极出谋划策。
劲松街道协商传统始于1986年,由社区退休老年人组成的“老年聊天会”,在闲谈中解邻里难题。2024年,该街道整合零散议事活动,推出“劲情聊”品牌,从“零散解困”升级为“制度化闭环治理”,确立“三阶六步”工作法,让社区民主协商落地有声。
在“劲情聊”机制的推动下,首城社区将520米“投诉巷”改为“心动街”,百环社区完成上百户水管改造并催生“邻里维修队”,八棵杨社区“有劲小哥”团队凝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社区治理,“有事聊一聊”成为居民共识。
一年多来,“劲情聊”解决社区治理难题上千件。“社区治理是把‘你们’‘我们’变成‘咱们’。”该街道负责人表示,通过“劲情聊”机制塑造社区共治共享生态,推动治理力量从政府单一推动转向多元共建,成为现代化城市治理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