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的《过秦岭》,把镜头对准秦岭生态保护现场,用报告文学的笔触,记录当地干部群众守护秦岭的故事。它不是宏大的生态宣言,而是深入秦岭褶皱,挖掘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与共生里,展现生态守护的重量与温度。
翻开书,秦岭的生态肌理扑面而来。没有刻意渲染的壮美,而是用朴素的细节,让秦岭“活”在文字里:清晨山雾中,巡护员的胶鞋踩碎露水;深夜监测站,红外相机捕捉到大熊猫的身影;还有那些因生态修复,重新扎根岩石的苔藓。这些细碎场景,把秦岭从“地理概念”还原成“有呼吸的生态系统”,让读者触摸到每一寸山林、每一种生灵的珍贵。
生态守护的艰难,藏在字里行间。书中写护林员老李,为阻止盗伐者进山,在雪夜蹲守三天三夜,双脚冻伤也没退缩;年轻干部小王,为拆除违规农家乐,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一次次上门沟通,把“生态账”算成“民生账”。这些真实的困境,撕开生态保护“岁月静好”的表象,让我们看见守护背后,是无数人在利益与责任间的艰难抉择。
在生态修复的漫漫长路上,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植物学家陈教授带着团队,在秦岭深处寻找濒危植物的踪迹,为了一棵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繁育,他们在实验室与山林间来回奔波,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摸索出种植方案。他们用专业知识为生态守护注入“科技力量”,让秦岭的生态修复既有人力坚守的温度,又有科学施策的精准,这些鲜少被聚焦的故事,让生态保护的拼图更完整,也让我们看到守护秦岭是一场全民协作的持久战。
更动人的,是守护群体的平凡与伟大。他们不是“生态英雄”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退休教师王阿姨,在村里办起“生态课堂”,教孩子们认秦岭的花草;货车司机老张,自发当起“生态监督员”,举报非法运输野生动物制品。这些“非典型守护者”,用各自的方式,把生态保护融入生活。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守护秦岭,就是守护家”的朴素信念,却恰恰照见生态保护最本真的逻辑——人与自然的共生,始于对家园的热爱。
书中还藏着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共振。秦岭的古老祭祀、村落里的生态谚语,不是简单的民俗,而是当地人世代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王洁记录下这些文化碎片,让生态保护有了“文化根系”:修复被破坏的山林时,参考古老的“育林歌”;治理河道污染时,借鉴传统的“护水习俗”。这种古与今的对话,让生态保护不再是生硬的“现代工程”,而是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传承与创新。
读完《过秦岭》,再望秦岭山脉,那些巡护员的身影、志愿者的脚步,仿佛都嵌进了山的褶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始于对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珍视,成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守护年轮”。当我们懂得,秦岭的生态守护,守护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未来,这部书的意义,便已超越文字,化作照进现实的光。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