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最深沉的告白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11: 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绿色军装上的褶皱里藏着烽火记忆。96岁的温云甫坐在沙发上,目光穿越八十余载光阴,落在茶几上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上。

1929年,温云甫出生在河北深县温家庄村的一间破屋里。穷人的日子本就清苦,1944年日军的“三光”政策,让这个家彻底没了容身之所——3间老屋在炮火中化为灰烬,乡亲们的哭喊声成了他心头永远的痛。“杀光、烧光、抢光,太惨了……”回忆至此,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声音里仍带着难以平复的颤抖。

国仇家恨在少年心中埋下火种。1945年3月,刚满16岁的温云甫瞒着家人报了名,与邻村十几名青年趁着夜色出发,深一脚浅一脚走了100里泥路,终于在宁晋找到了部队。

“要造能赶走敌人的家伙。”他被分到兵工修造厂,跟着师傅学造手榴弹。没有先进设备,全靠手工打磨;没有安全保障,火药的气息时刻萦绕鼻尖。“胆大心细是保命的本事,也是打胜仗的底气。”他记得师傅的叮嘱,每一道工序都不敢马虎,可常年与火药为伴,一些慢性病还是悄悄缠上了身。那时的他不懂什么叫牺牲,只知道多造一颗手榴弹,就能多一分把敌人赶出去的希望。

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时,温云甫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战士。1945年12月入党那天,他在党旗下宣誓“永不退缩”。抗战胜利后,他转入野战部队,开始南征北战。解放战争攻打石家庄时,他背着工具箱抢修电线;解放张家口时,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太原战役中,时任通信兵的他更是用行动践行诺言——电话线炸断了,他匍匐着接;阵地前移了,他冒着炮火架线;寒冬腊月里,双手冻得发紫,也要保证指挥信号畅通无阻。

1950年,抗美援朝的命令传来,温云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飞机跟苍蝇似的,炸弹落下来,阵地就成了火海。”他记得那场艰难的突击战,战友们在火海中冲锋,子弹嗖嗖从耳边飞过。“没人喊苦,没人后退,心里就一个念头——把阵地守住!”如今讲起这段经历,老人的腰杆挺得笔直,眼中满是当年枪林弹雨前的不屈与坚毅,就像当年在战场上那般执着。

1958年,温云甫转业到铁路系统,任阳泉铁路地区武装部部长,军装换了样式,肩上的责任从未减轻。“13年从军,32年武装工作,一辈子没离开过军装、枪支和战备。”他讲起一次最难忘的民兵实弹训练,一名新兵紧张得将冒烟的手榴弹扔在脚边,千钧一发之际,他扑过去将人压在身下。“轰”的一声巨响后,泥土盖了满身,万幸两人都没受伤。

1989年离休后,温云甫的生活里多了闲暇的时间,少了紧急集合的哨声,但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发展的“时间表”。“现在多好啊,高铁跑得越来越快,家家有饭吃、有房住。”说起如今的好日子,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晒在阳光下的麦穗。

采访结束时,温云甫缓缓起身,抬手敬了一个军礼,炯炯目光,一如他年轻时面对党旗宣誓的模样。这是一位老战士对祖国最深沉的告白,也是对岁月最铿锵的回应。

□张博琨 张蕴良/文 门婷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