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融汇于此,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近年来,西城区进一步厚培文化土壤,文化产业日益蓬勃,文化氛围愈发浓厚,一处处文旅新场景在大街小巷出现,从“出圈”走向“长红”,谱写着和谐的乐章。
古建听新韵
一砖一瓦皆伴歌
夜幕初垂,妙应寺白塔被灯光披上一层光晕,一场“声声应塔”合唱音乐会在院内上演。以红墙白塔为背景,艺术家们带来《绒花》《望春风》等歌曲,经典旋律被赋予创新表达,当代艺术为古建注入活力。“在古建里欣赏音乐,感觉特别美妙。”人群中,“95后”姑娘小宛不时举起手机拍照,她说:“我就在白塔寺周边长大,第一次赶上‘白塔之夜’活动。‘老街坊’越变越潮了。”
类似的夜场活动,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连续举办了5年,累计近40场。今年上半年,这里累计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远超去年同期。以“继承发扬”为核,让古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音乐纽带,这正是西城区古建活化利用的生动缩影。
若说妙应寺白塔是古建与音乐融合的多元探索,那么,正乙祠戏楼的创新则将这种融合推向新高度。今年七夕,这里上演了一场芭蕾舞会。“东方天鹅公主”邱思婷化身“现代织女”,串联起东西方爱情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卡门》等西方经典芭蕾选段展现炽热情感,古琴与芭蕾结合的《红楼梦》选段更将东方意境具象化,在古戏楼的雕梁画栋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从白塔下的合唱共鸣到正乙祠的跨界创新,西城区以“古建+音乐”为切入点,让一座座古老建筑突破“静态陈列”的局限,成为可听、可感、可参与的文化空间。这些探索不仅赋予古建新生机,更让音乐在历史的底蕴中焕发独特魅力,为城市文化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古建演艺热
那年那事最“京”彩
在西城区,古老的建筑正与演艺激情碰撞,为市民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长椿寺内,以宣南文化为主题,生动展示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在这里,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传播之地,更是舞台,观众可以沉浸式了解宣南文化变迁史,更可以加入其中,以演员身份感受那年那事。
《宣南往士》是这里的招牌节目,它以长椿寺古建筑群为舞台,巧妙利用门厅、戏台甚至台阶、树墩等实景,让观众跟随主角“石额公”和“弘生”的视角,步入光绪年间的京城往事。自2023年首场演出后,《宣南往士》已经演出了近两百场,到场观众超过5万人。角色也从最早的20多个发展到了如今的40多个,其中大多数是非专业演员。而因为这部剧成立的文保剧社,会员也已经达到1000多人。
通过“古建+演艺”的模式,西城区打造出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文旅新场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之美。古老的建筑不只是静默的历史见证者,而是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建添文创
历史文化触手可及
在西城区的街巷深处,一座座历经岁月沉淀的古建筑,正以文创产品为桥梁,与当代生活温柔相拥。
说到北海公园,怎能不提全国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这座雄伟壮观的壁雕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龙文化的象征。去年冬天,北海公园推出九龙壁流沙冰箱贴,巧妙地将九龙壁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流沙缓缓流动,仿佛时间在这一刻轻轻摇曳,每一次打开冰箱的瞬间,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震撼与美感。这款冰箱贴不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在众多古建文创中,最出圈的还要数天宫藻井冰箱贴,它还原了古建筑藻井的精巧结构,穹顶的纹路、色彩的搭配都尽显匠心,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一年内,仅这一款产品就带动全馆文创销售突破51万件。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优秀古建文创的最好灵感。”
而今,对于文创带动古建文化传播的探索已不止于产品设计,沉浸式的文创空间打造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可。就拿今年年初什刹海旁恭王府博物馆推出的“恭小福·食礼”文创店来说,室内装潢处处是惊喜:恭王府的蝙蝠纹、万字纹等传统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巧妙融合,暖黄的灯光洒在木质桌椅上,既温馨舒适,又满是传统文化的氛围感。点一款结合四季时令的中式茶点,舌尖品味的是香甜,眼底看见的是文化。人们在品茗的同时,便可静静聆听这座清代王府的过往,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化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王双 段雁南 邰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