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秦皇岛,渤海之滨,凌晨最低气温降至15℃左右,连日降雨更加重了初秋的凉意。夜晚9时许,密集的光束和阵阵引擎轰鸣划破了静谧,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工电大修段300余名干部职工如约抵达预定上线位置列队待命,随时准备在津秦高铁秦皇岛至龙家营线路所间进行换轨施工。
津秦高铁建成于2013年,东连京哈铁路秦沈段(原秦沈客专),是华北、东北两地连接的重要通道。此次施工地段部分线路为原京哈线利旧设备,钢轨最早铺设于2007年,迄今已服役18年。
为消除钢轨磨耗,确保高铁运行安全平稳,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决定实施该局首次高铁成段换轨施工,北京工电大修段承担重任,抽调精干力量开展现场踏勘,针对线路条件、设备特点,详细制定了“换、焊、收”一体化施工方案。
天空中细密的雨丝,在照明灯的光柱中如银线般飘洒,电台里“通话试验”“通话良好”的声音不时传来。夜晚10时整,调度命令下达,所有人手提肩扛,急匆匆赶赴作业点位,不大一会,金属碰撞声、机器轰鸣声响作一团,切割钢轨飞溅的火花四散迸射。
“一体化”高铁换轨作业要求环环紧扣,就在人员列队前往换轨地点的同时,远方DF8B内燃机车牵引着换长306米、总重1000吨的换轨焊轨车组缓缓驶入作业区间。“与普速换轨相比,高铁换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当日换轨地段内散料、线下焊、换轨、连入焊等作业需要利用同一个天窗进行,无论哪个环节有闪失,当日施工都无法按期完成。”线路科副科长王坤一边介绍,一边手持电台关注着来车情况以及不同位置作业进度。“比如今天,待换的1.7公里钢轨,还有700米没有焊连,必须抓紧完成4处线下焊接头焊接、正火,才能不影响后续换轨车作业进度。”
说话间,自行式闪光焊车已就位,伴随着闪耀的焊花,焊头对位、夹持固定、闪平烧化、顶锻保压等工序一气呵成。“配合焊后打磨,这项工艺可以将钢轨焊缝错边量控制在0.2毫米以内,有效保障焊接质量与线路平顺性。”动力设备车间主任魏淼蹲下身,用手电指着刚刚完成的焊头说道。
话音刚落,电台里就传来1公里外换轨起点处,旧轨拨离、新轨入槽,换轨车正在推进的消息,滚轮与钢轨摩擦发出低沉轰鸣,意味着机械换轨按计划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山海关方向,距作业地点3公里处,总长46辆、换长689米的T11型长轨运输车,已顺利将旧长轨回收装车。7天前,第一根500米新长轨正由它卸下。现在,它将以近乎同步的时间节点,完成换后旧轨回收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线路两侧旧轨存放时间,保障高铁运输秩序不受影响。
“下行线路换轨完毕,具备开通条件。”凌晨5时20分,天窗点准时销记,全线恢复行车。晨光微露,所有参战人员撤出线路,职工们疲惫的脸上显出难得的放松。
□本报记者 彭程 通讯员 刘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