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周美玉) 记者近日获悉,昌平“两区”建设启动五年来交出亮眼答卷,包括累计落地项目超1900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且年均增速达28.2%,实际使用外资16.8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实力持续跃升。
五年来,昌平政策创新与实践突破并举,先后出台自贸昌平组团实施方案等20余项专项政策,落地210项高含金量举措,诞生多个“全国首个”,包括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接诊、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运行等。
在资金、数据、知识产权领域,昌平推出全市首个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落地跨境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试点;建立“见投即贷”服务机制,完成首单仓储类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创新“科技+保险+服务”模式,为企业海外创新筑牢知识产权防护网。
重点园区建设方面,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科学家创办企业118家;“能源谷”18家央企、10个院士工作站协同发力,创制国际标准220余项,有效专利超1.6万件。沙河高教园建成5个校城融合基地,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中关村昌平园落地国家级医疗装备创新平台,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1/10,成为行业“创新高地”。
营商环境与开放能级同步提升。昌平率先突破医疗、增值电信领域开放边界,4家企业开展细胞与基因治疗业务,2家申报增值电信开放试点;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全程网办”,时限压缩至1天。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昌平将聚焦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创新、科创要素改革,强化“首发”“首例”突破;加快“生命谷”“能源谷”等园区建设,推动高校成果转化;优化招商与配套,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推动未来科学城向“产业+服务+生活”综合区域发展,持续优化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