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河畔,有一位三次向组织递交援藏续任申请的北京教育工作者。怀着对高原、学校的无限深情,他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等困难,用坚守与创新在雪域高原书写下教育援藏的动人篇章。他就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梁新。
破局:以德育为魂,铸就育人新范式
2018年7月,经北京市教委选派,梁新任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德育副校长。告别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带着满腔热血踏上西藏这块陌生又充满挑战的土地。“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也是连接外界与雪域的重要桥梁。”他立志要将北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带到高原上,为当地学生打开一片广阔天地。
刚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梁新发挥个人优势,继续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他第一年制定德育的整体规划,第二年开始落地实施。建立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培养德育后备人才、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在前两年任期里,他大刀阔斧地为学校打造出独具一格的德育品牌教育,在全区树立起全员育人的旗帜。
两年援藏期满,2020年7月,梁新首次向组织递交继续援藏申请。在担任德育副校长的4年里,梁新在学校德育阵地建设、育人团队打造、校园文化提升、特色教育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深化思政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打造德育品牌的道路并非坦途。梁新回忆,最大的困难是让当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发生转变。“我发现学校没有学生会,于是先给老师们做思想工作,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建立学生会,告诉他们学生会的意义所在,再给学生进行讲解。”一年后,该校学生会顺利建立。依托学生会,学生发挥的各种作用慢慢凸显,学生的各项能力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梁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学校结合思政教育主题,依托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定期举办研学活动,先后组织1800余名学生赴京参加研学交流,有效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他开展“京藏宏志班”精准扶贫项目,推动该项目向“雏鹰班”“翱翔班”升级转型,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帮助930余户家庭实现智力脱贫。
为推动全面育人,梁新整合各种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特色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舞台。学生节目多次受邀参加全国展演,上级部门多次指派学校参加国家大剧院演出。他还组建由学生担任小记者、小主播、摄像、编导和后期制作的校园电视台。在指导老师的专业培训下,学生们从零开始,逐步掌握采访、撰稿、播音、摄像等专业技能,成为学习生涯中收获的宝贵财富。
凭着一腔热血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梁新带领全校师生实现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受到当地师生、家长和教育部门的广泛认可,践行了援藏的初心使命。
引领:以改革为擎,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2022年,梁新再次递交续延申请,经组织同意,他被任命为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校长。他以提高办学品质为目标,推动首都教育支援合作由“组团式”援助向“融铸式”协作升级。
梁新注重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在为期三年的校长任职期间,他为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用于运动场改造、综合楼建设、教学楼翻新、学生食堂建设、教工之家完善、校园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他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支援合作,积极争取援藏资金用于建设智慧校园、虚拟实验室、电子图书资源等项目,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度改革,实现建设“全区一流学校”的预期目标。
梁新立足校情,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开发科技研学、劳动教育等优质课程。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他在学校系统推出“交融式集团化访学”“京藏线上国学诵读”“雪域翱翔-拉萨市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京藏同心、见字如面”“同种一粒种,同上一堂课”等援藏项目。他以实施优质课“扎高原·润心田”行动为切入点,在学校开设“雏鹰班”“翱翔班”“西藏班”“石景山班”等品牌班级,在拉萨等西藏地区起到示范作用。该校“组团式”教育援藏成果被教育部评为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传承:从“输血”到“造血”,构建教育共同体
随着学校办学的成熟,梁新对援藏工作产生更多思考,提出要给当地干部更多实践历练的机会,从“输血”到“造血”,让他们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
梁新带领援藏团队,团结本地干部群众,凝聚各方力量,依托首都强大的教育资源,从校本培训、教育科研、课程发展等方面提升当地教师专业素质,打造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钻研教育业务、乐于付出奉献的本地教师队伍。在梁新的推动下,作为组团式援藏样板校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还通过组织京藏教师交流交往、优质资源远程互动、建立教研基地校等活动,打破校际壁垒,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以点带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拉萨教育的整体发展。
7年过去,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在2025年中高考中,学校再次擦亮北京教育援藏品牌,交上一份圆满答卷。
2025年7月,当同期援藏的同事陆续踏上归程时,梁新却选择再次留下,不仅是为了完成援藏工作的无缝交接,更有着对这片土地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考量。在他看来,7年的教育援藏虽取得亮眼成绩,牵头开展的各项工作也已初见成效,但如何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如何将北京优质教学经验与藏区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度融合,如何巩固拓展当前的援藏成果,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拉萨,这片让梁新满怀热忱奔赴的土地,早已成为梁新牵挂的“第二故乡”。“让更多藏区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他接下来一年最坚定的工作目标。他想把经验沉淀成体系,把方法转化为能力,让北京教育援藏的火种在高原上持续燃烧。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