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碧空如洗,在苍翠青山和八达岭长城环抱中的青龙桥火车站更显清幽宁谧。山间飘散着湿漉漉的芳草味,斜阳洒在站台和老京张铁路“人”字形轨道上,岁月静好,人间清欢。然而,88年前,卢沟桥上的枪声打破了华北的宁静,也点燃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熊熊烈火。1939年至1945年间,日军占领青龙桥火车站,并在此修建军事用房和设施,留下了侵略中国的实证。在青龙桥火车站,也留下了许多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历史印记。
见证屈辱与抗争,觉醒与复兴。而今,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火车站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熔铸成穿越时空的箴言……
詹天佑铜像上的弹孔
在青龙桥站站房西侧不远处的小广场中央,詹天佑先生的铜像巍然矗立,目光仿佛坚毅地眺望远方。“詹天佑先生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这尊铜像于1922年4月在青龙桥站落成。铜像高2.4米,基座上的‘詹公天佑之象’是由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为何不用单人旁的‘像’字?为此我向詹天佑的嫡孙、詹天佑纪念馆首任馆长詹同济请教过,这是因为整尊铜像除身高之外,均按照詹公当年真容铸造。使用‘象’字表示未经过艺术夸张,代表先生原貌,是‘见象如见人’的意思。”青龙桥站原站长杨存信边讲边用手指向铜像的左臂,说到:“据老人们讲,1939年,日军在一天夜间占领了青龙桥火车站,他们误将詹公铜像当成了哨兵,便开枪射击,留在铜像左臂腋窝处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
百年青龙桥,两代“守站人”。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调入青龙桥站工作。1981年,杨存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信号旗,从车站的扳道员逐步成长为站长。直至2022年9月杨存信退休,这对“铁路父子兵”接续守护了青龙桥站71年。“我出生在青龙桥站站台附近的铁路职工宿舍里,也许是命中注定,和这座老站、詹公及‘京张线’有不解之缘。”杨存信说,退休前他曾在詹公铜像前郑重许愿,要传播京张铁路文化、传承爱国情怀,继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
“七七事变”前一周的青龙桥站“留影”
2014年,杨存信在搜集整理青龙桥站资料时,了解到民国政府曾组建过一个“西北考察团”,于1937年6月底乘坐专列从北平前门出发,沿平绥铁路西行。该考察团在途经青龙桥火车站时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的主要拍摄人,是时任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的孙明经。几经辗转和铁路文化学者引荐,我终于和孙明经教授的儿子孙建三先生取得了联系。”杨存信回忆,2015年6月,退休摄影师孙建三专程来到青龙桥站,将其父当年拍摄的4张老站照片赠予他,双方都激动不已。
据介绍,1937年6月30日,孙明经在青龙桥车站拍摄时,曾与时任站长约定,日后将照片洗印出来送给车站留念。然而,七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西北考察团的行程被打乱,赠照片的承诺也因连年战乱而搁置。新中国成立后,孙明经多次尝试与车站取得联系,但始终未能成功,这成为老人心底的一件憾事。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肩负父亲嘱托的孙建三也多次试图联系青龙桥站,由于当时通讯尚未发达,依然未果。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孙建三将这些老照片进行了整理并出版。书籍《1937年:战云边上的猎影》吸引了杨存信站长的关注。2015年,当孙建三接到杨站长的电话时,父子两代人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在青龙桥站的展室内,墙壁上悬挂着孙明经当年拍摄的多幅青龙桥站老照片。“这张照片中展现了站房、詹公铜像、八达岭长城、居庸关,二十九军战士身背步枪和大刀在车站布防,让人感受到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这张照片记录了西北考察团成员在站台上向南拍摄的专注状态……”杨存信讲解起来如数家珍。
山坡上的日军工事
铁路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在近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抗战期间,日本严密控制华北铁路,京张铁路沦为侵华日军掠夺宣化、大同等地矿产资源的“传送带”。在青龙桥站站房后面的山坡上,侵华日军修建的营房、炮楼、碉堡和机枪掩体依然存在。东侧不远处的长城上,仍保留着当年日军刻画的字迹。
“咱们现在看到的是砖石墙体、水泥瓦屋面的日军营房,共4排20间房屋,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杨存信带记者走到南侧营房后身,这里有一座保存较好的水泥碉堡,上面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多个射击孔,日本兵当年就在这里扼守着西侧山谷。北侧营房南端有炮楼遗址,正对京张铁路关沟方向。北侧营房北端,重机枪掩体对着北侧山谷。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曾在青龙桥火车站举行过受降仪式。“前几年,我去浙江余姚拜会了一位叫童玉才的抗战老兵。”杨存信告诉记者,童玉才曾保留着一本他亲自撰写的抗战日记。据老人回忆,1945年10月,他曾带领国民党一个连的部队在詹天佑铜像下接受日军投降。参加受降仪式的是驻守在青龙桥火车站的一个日军中队,他们交出了铁甲车两辆、歪把子机枪数挺、掷弹筒数个、“三八大盖”步枪约70支。
百年京张 吾辈自强
青龙桥火车站作为“人”字形线路的折返点,是整个京张铁路的“咽喉”。2019年12月30日,京张铁路建成110周年之际,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回望百年,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京张高铁从青龙桥车站下方四米处穿越,在地理空间上,形象地将詹天佑先生当年用钢轨书写的‘人’字演变为一个‘大’字。2020年底,京张高铁开通一周年之际,新老京张铁路立体交会点纪念碑在青龙桥站揭幕。”说罢,杨存信还与记者分享了詹天佑先生的家训:“工程师既有利国之技能,应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交谈间,一列S2线“长城号”和谐内燃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入青龙桥站。今日之中国,正如詹公所愿!
采访尾声,杨存信带记者来到万里长城与京张铁路青龙桥站线路的交汇点,一根纪念柱挺立于此。“纪念柱是由首都博物馆设计,俯看整个剖面像是中国的‘中’字。中间这段铁轨是京张铁路上的一根原产于比利时的铁轨部分;铁轨的剖面图像一个‘工’字,象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中国工人’和‘中国铁路工人’。两侧的水泥柱是长城垛口形状,象征青龙桥火车站北侧的八达岭长城和南侧的水关长城……”
万里长城万里长,大道如砥向复兴!
□本报记者 宗晓畅/文 通讯员 李溢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