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说说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05: 职工大讲堂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地处北京中轴线核心区,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1925年10月10日首度向公众开放。那故宫为何称“紫禁城”?又始建于何时?“故宫博物院”匾额是谁题写的?外朝匾额因何没有满文?今天就说说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故宫因何称“紫禁城”

据《故宫史话》载:“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家禁地的名称,而“故宫”则是辛亥革命后对这座宫殿群约定俗成的称呼,二者既一脉相承又有明确分野。

“紫禁城”之名源于天文学和皇权象征。根据《周礼》载,天上的紫微垣被视为宇宙的中心,围绕紫微垣的星宿被看作是守护帝王的天神。因此,“紫微”被象征为皇权和天子居住的地方。地上的皇宫,作为天子的居所,自然也被赋予了“紫”这个高贵的颜色。而“禁”字,意味着宫殿的神圣与不可侵犯,象征皇权的威严。自古以来紫禁城被视为禁地,只有皇帝及其家属、重要大臣才能出入。而“城”则代表宫殿的外形,其四面环绕着高大城墙,形成一个巨大而坚固的宫廷建筑群,宛如一座城市。

紫禁城建成以来,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1912年溥仪退位后,这座宫殿仍由逊清皇室暂居,直至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紫禁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由此“故宫”二字取代了“紫禁城”,成为官方称谓。“故”即“过去的”,“宫”即“宫殿”,简单二字完成了从“皇家私产”到“国民共有遗产”的身份转换。

严格来说,紫禁城是“宫城”的专有名称,即被护城河(筒子河)与红墙包裹的核心区域。其形制遵循《周礼》“前朝后寝”格局,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南起午门(正门),北至神武门,东到东华门,西抵西华门。红墙高10米,殿堂楼阁顶部覆以黄色琉璃瓦,宫城四角矗立着造型独特的角楼,墙外环绕宽阔的护城河,形成天然屏障。

如今所说的“故宫”,范围已超越紫禁城。作为博物院,其管理范围包括:紫禁城核心区;原属“外朝”的午门广场及南侧的端门区域;东华门外的“南三所”等。

故宫始建于何时

据《北京志·故宫志》载:故宫开始筹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但早在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之前,即曾考虑过:“北平建都可控制胡虏,比南京如何?”朱棣在南京称帝后,为巩固北方边防,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下诏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营建北京紫禁城。经过十年筹办之后,鉴于兴建宫殿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于永乐十四年(1616年)十一月,诏群臣又共议营建北京,决定择日兴工。经过长达3年半的大兴土木,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宫殿及北京城垣完成。同年九月,因“北京宫殿将成”,朱棣决定次年正月初一日“御新殿受朝”。并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正北京为京师”,即将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

紫禁城之布局严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外朝三大殿(明代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清初改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皇权,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体现“前朝后寝”礼制,红墙黄瓦的设计则对应紫微垣天文意象与帝王专属色彩。

明代紫禁城曾多次遭火患,特别是明末李自成撤离北京时,这里受到严重毁坏,仅剩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皇极门及角楼等少数建筑侥幸未毁。清朝定鼎北京后逐渐展开修复,历经顺治、康熙、乾隆年的修缮,基本恢复了明代的建筑规制,并增建多处宫殿、楼宇。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当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内廷,北半部)”部分。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逐出宫禁后,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遂对外开放。1947年1月,故宫外廷范围并入故宫博物院,由此形成今天的格局。

“故宫博物院”门额是谁题写的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上,悬挂着一块石质“故宫博物院”匾。既见证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也是今日故宫的一个标志,而这块门额经历两位书法名家之手。

第一位书写者是李煜瀛(李石曾),故宫博物院理事长、院长、著名教育家、文物学家。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院庆典在乾清门举行。而在当时,紫禁城外朝的大部分区域已于1914年先期成立“古物陈列所”,所以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初的范围只有紫禁城的内廷(北半部)区域,其出入口只有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因此“故宫博物院”匾额悬挂在神武门上方。

据《故宫史话》载:1925年9月29日,为了将紫禁城宫殿改造成博物院,李煜瀛与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等名人一起进行了研讨,在众人建议下,由李煜瀛书写“故宫博物院”牌匾。为了适应城门的大小,他书写时不断调整字径,把长约丈余的黄毛边纸铺在地上,用大抓笔(超大号毛笔)半跪着书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每个字竟有圆桌大小,从整体上看,浑然一体,厚重沉稳,将颜楷的正大气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故宫博物院成立庆典大会时,即对外开放之日,“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已经被制成巨大的白底黑字木质匾额,挂在神武门中门的上方,远远望去显得格外醒目,与故宫恢弘的建筑完美地契合在一起,由此成为故宫的一个标志。

1930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的第五个年头。为表示对院庆的祝贺,特别开设了若干展览。8月30日悬挂于神武门上,由李煜瀛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石质“故宫博物院”匾,该匾依旧采自李煜瀛的颜体手书,但这块新制的青石匾额上增加了落款。上款为“民国十九年双十节”,下款为“李煜瀛题”。

第二位书写者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

为了保护故宫建筑及故宫内的文物,1966年6月16日故宫博物院闭馆。

1971年7月5日,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此前郭沫若到故宫博物院视察,并应邀题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其字迹古朴、凝重,极富张力。

为了显示除旧布新,这次刻制的新额直接将李煜瀛所书的石匾翻了个面儿,由石工在原石匾背面直接刻上郭沫若所题“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遂将其嵌入神武门正中门洞上方。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故宫博物院”匾额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标识,也是旅游者的打卡地。

故宫外朝匾额因何没有满文

到故宫博物院游览时会发现,乾清宫、坤宁宫、宁寿宫等内廷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外廷宫殿、宫门上的匾额只是用汉文书写,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故宫最初的匾额,明代《四友斋丛说》有所描述:“成祖迁都北平,其宫殿牌额,皆朱孔阳笔也。孔阳,松江(上海)人,工署书,兼善画。”即紫禁城内最初建筑物上的殿名匾额由朱孔阳执笔,当时采用的都是汉字。其笔势凝重,字迹端庄、大气,颇富神韵。

清初紫禁城宫殿、御门之名多沿用明朝旧称,但把匾额都改成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列书写,少数匾额上还有蒙文,且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统皇帝也被迫退了位,但仍然住在内廷里,也就是乾清门以北的宫中。而外廷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范围交予民国政府使用。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的典礼在故宫太和殿举行。为此,事先将已交民国政府的故宫外朝部分匾额,由清朝遗留的满汉并书,改为用单一汉文书写,以示改朝换代。并特意请前清朝翰林、著名书法家袁励准题写。袁励准,字珏生,河北宛平(今北京)人,光绪年进士。书体为正宗馆阁体,字迹苍劲有力,如行云流水。

1924年溥仪被逐出故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内廷,并改为“故宫博物院”,但对各处匾额上满、汉二文并书的状况未予改动,一直保留至今。

故宫博物院,这座承载着600年历史的皇家建筑,雄踞于北京中轴线上,以恢弘壮丽的宫殿、布局严谨的空间,彰显着古代中国皇家建筑艺术的巅峰造诣。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