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在恒丰银行北京分行办公室内,随着某项目案款到账的提示音响起,佟冠楠与身边的同事们相拥庆贺。这笔入账标志着恒丰银行北京分行理债业务部将国有资产颗粒归仓,也是该部门成立以来打赢的最大一场“硬仗”。作为恒丰银行北京分行清收专员,佟冠楠从营销岗位转型理债工作1239天后,与团队用坚守与奋斗交出了亮眼答卷。
时钟拨回到2021年,彼时恒丰银行北京分行理债业务部刚刚成立。有着10年客户经理经验的佟冠楠作出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大选择:放弃深耕多年的营销工作,加入这支全新的理债队伍。
“当时心里也打过鼓,全新的领域、未知的挑战,不知道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佟冠楠依旧清晰记得内心的挣扎。想到这个选择或许能为银行发展带来不一样的价值,能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还是毅然踏上了这条“火线”。
转型之路从不是坦途。刚接触理债工作时,陌生的法条、复杂的案情、繁琐的材料梳理,都让佟冠楠倍感压力。“白天跟着同事跑流程、学经验,晚上回到家就抱着专业书籍‘啃’,经常一看就到后半夜。”为了尽快上手,佟冠楠开启了“头拱地、动起来”的奋斗模式,一户一策梳理案件,反复推敲案情细节,甚至会模拟谈判场景与同事“左右互搏”,在一次次实战演练中打磨专业能力。
理债工作中,奔波是常态。佟冠楠记得,有的同事多次在一日之内往返3座城市、5个地方,只为加速推动工作进程。“看到身边人都在为了目标拼尽全力,我没有理由放慢脚步。”正是这份并肩作战的力量,让佟冠楠在清收路上越走越坚定。在持续的努力下,某项目清收案款4591万元成功入账,这是她为国有资产挽损减损的第一份答卷。
随着业务推进,掣肘分行高质量发展的某项目进入视野。面对信访隐患频发、执行异议频出等多重困境,佟冠楠所在的清收项目团队没有退缩。那些日子里,他们的足迹遍布多座城市,行李箱里装着厚厚的案件材料,高铁票、机票攒了厚厚一叠。
在法院沟通时,他们耐心向法官阐述案件细节,逐字逐句核对材料;回到住处,又连夜梳理当天的沟通成果,调整第二天的工作方案。“有时候为了一个关键证据,我们可能要在两个城市间来回跑好几趟,但没人抱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佟冠楠说。
2024年1月18日,当项目案款到账的消息传来,所有的疲惫与焦虑都化为了激动的泪水。这场历时许久的清收战役,不仅成为全行受托期以来最大金额的司法清收案例,更让佟冠楠完成了从“软妹子”到“铁娘子”的蜕变。
如今,回望1239天、上万公里征程、45场庭审的理债清收路,佟冠楠早已解开当初选择的心结,“理债工作让我能和恒丰同频共振,在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未来,她仍将带着这份坚守,用每一次认真的案件梳理,每一场坚定的谈判博弈,在守护国有资产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