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智领未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创新成果发布暨启动活动在首钢园一高炉举行,启动北京市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建设,发布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4年第三批十大成果与北京市医疗卫生领域十大机器人应用场景。
据悉,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双向赋能,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积极申报,成功获批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面向精准诊疗,中试基地将服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等行业主体,打造“需求验证——产品研发——应用推广”全流程服务体系,加速医疗人工智能成果孵化,让医疗健康服务更加安全、高效、公平、可及;面向生物医药制造,中试基地将携手生态合作伙伴构筑新一代研发基础设施,构建“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上市审批”全流程服务体系,助力药物研发智能化转型,实现全流程提速增效,释放生物医药制造创新潜能。
活动现场发布的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4年第三批十大成果,包括抗精神病药物个体化优选治疗方案的构建与推广应用、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先天性耳廓畸形的早期干预及系统化治疗体系的构建等。“首发专项”自2012年设立以来,共优化811项诊断方法和1686项治疗措施,制定或更新诊疗指南98部,159个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技术转化125项,获得授权专利987项。
记者看到,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区还设置了体验区,不少参观者排队体验前沿医疗产品。北京市医疗卫生领域十大机器人应用场景于同天发布。比如,灵活操作臂与高清成像有效助力医生开展腔镜手术,显著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骨科手术场景中,医生通过精准定位和术中导航技术,能够更安全精准地开展覆盖脊柱、创伤关节等全骨科手术。
□本报记者 宗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