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瘦、慈祥和疲惫的女教师,以她不平凡的事迹打动了亿万人。关于她走过的人生历程,关于她的精神世界,报告文学《张桂梅》揭示得立体鲜活,感人至深。
从黑龙江牡丹江出发,一路辗转至云南的香格里拉、大理,最终扎根丽江华坪,张桂梅的人生轨迹犹如一条蜿蜒却坚定的河流,始终朝着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方向奔腾不息。书中揭示了在她成为校长之前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17岁中学刚毕业,她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云南投身三线建设,担任过炊事员,还兼任卫生员。三次高考,命运虽与她开了玩笑,阴差阳错未能考上,但这并未消磨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当林场夜校需要文化教员,林业局学校需要班主任时,她毫不犹豫地踏上了教育之路,从此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早期经历,不仅塑造了她吃苦耐劳的性格,更为她日后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办华坪女高之前,张桂梅对待学生就已展现出超乎常人的用心。她深知,对于山区的孩子而言,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书中细致描绘了她在林业局学校当班主任时的场景:为了让家境贫困的学生能安心上课,她常常自掏腰包给学生买文具、垫付学费;看到学生衣服单薄,她会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学生披上;学生生病时,她更是整夜守在床边悉心照料。这些琐碎却温暖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2008年,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在她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毕业,本科上线率73%、综合上线率100%的优异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与坚守。为了给学生制定更精准的学习计划,她独创的“家访”绝招,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从建校至今,2000余名学生的家访行程超过12万公里,这是怎样的一种毅力与执着!在这条家访之路上,她遭遇过迷路、晕倒、摔断肋骨、病倒以及冷遇,但所有的困难都未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正如书中所写,她改变的不仅仅是2000多个女孩的命运,更是2000多个家庭乃至无数后代的命运。
书中还特别还原了华坪女高创办初期的艰难岁月:没有资金,她就顶着烈日在街头募捐,被人误解为“骗子”也不放弃;师资短缺,她上门劝说教师留下,甚至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补贴教职工;校舍简陋,她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修缮,用木板搭建临时课桌。有一次学校断水,她提着水桶走几公里山路去取水,双脚磨起水泡也咬牙坚持。这些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华坪女高的每一步发展,都浸透着张桂梅的汗水与心血。她常说“女子读书不比男子差”,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她在重重阻碍中开辟出一条属于山区女孩的求学之路。
这部传记在创作手法上也别具一格。由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与张桂梅的好友王秀丽共同撰写,王秀丽长达14年的深入跟拍采访,为作品注入了丰富且真实的细节。全书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张桂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她的人生旅程中,与她一同感受喜怒哀乐,一同经历艰难困苦。近百个小标题如同一个个精彩的镜头,精准“抓取”张桂梅人生不同阶段的高光时刻,使整个故事脉络清晰且充满张力。
从社会意义来看,本书的出版影响深远。每卖出1本,就有2元购书款捐赠给华坪女高,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张桂梅先进事迹的有力弘扬,更让每一位购书者都能参与到支持山区贫困女孩的教育事业中来,凝聚起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与力量。
《张桂梅》不仅仅是一本传记,它是一部关于奋斗、奉献与大爱的史诗。张桂梅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山区孩子的关爱,而这本书则将这份精神永远地记录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梦想、奉献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它是时代的颂歌,也是对每一个心怀大爱的人的礼赞。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