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加入京沪高铁维护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京沪维管公司)以来,项目维修中心作业队队长田智始终以“爱岗如爱家、敬业更乐业”的初心,扎根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修一线。从初出茅庐的电力工到独当一面的作业队队长,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创新的思维与务实的担当,在高铁供电保障一线屡创佳绩,成为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铁路产业工人的典范。
忠诚履职守底线,精准排险护安全
变电所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高铁行车安全。2016年4月,入职不足一年的田智在例行检查中,敏锐发现GIS柜顶部气体连接管漏气——这是线路开通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故障,他立即上报调度并全天候监测设备参数。夜间天窗点内,在主控室紧张的停送电调度中,他沉着接令、规范操作,仅用8分钟就完成密封圈更换与补气工作,成功排除危及动车运行的重大隐患。
2021年春运期间,作为工区核心骨干,田智细化“每周一练”应急演练方案,针对春运期间设备运行特点制定专项方案,手把手向工友们传授应急处置技巧。一次巡视中,他通过望远镜发现上网电缆伞裙存在裂纹,若进水将直接影响供电安全,立即上报并跟踪更换全程。另一次日常检查时,他凭借职业敏感捕捉到高压柜轻微异响,迅速排查定位故障器件,牵头创新采用龙门吊方案更换设备,最大限度压缩处置时间,避免了重大设备故障。
钻研创新破难题,科技赋能提效能
“维修工作不能依赖‘老经验’,要靠技术创新打开新局面。”这是田智常挂在嘴边的话。2017年至2018年,他主动加入中铁电气化局《高铁电力电缆在线监测系统研发》课题小组,负责现场安装、调试与数据验证工作。为获取精准的运行参数,他带领队员在不同温度、湿度、降水条件下蹲守设备现场,累计记录数据上千组,反复测试系统预警阈值与定位精度。最终研发的系统实现了高铁电力电缆故障的实时监测、自动预警与精准定位,填补了行业内电缆维护的技术空白。
在日常维修管理中,田智结合多年实践总结出“秋检工作一日流程图”。该流程将高铁秋检工作中的工序监督、人力分配、节点管控、安全核查等环节标准化,明确各岗位权责与时间节点,有效解决了以往检修中重复作业、重点遗漏等问题。流程图实施后,作业队秋检效率提升30%,漏检率降至零。针对检修中梯车使用存在的安全隐患,他提出《梯车防倾倒措施改进》建议,通过增加可调节辅助支撑、安装倾角传感器与声光报警装置,将梯车倾倒风险降低90%以上。
勇于担当挑重担,跨域攻坚展风采
2021年5月,京沪维管公司承接新疆红淖三铁路有限公司广汇站新建集装箱货场设备改造项目。面对荒漠戈壁的恶劣环境、多专业交叉作业的复杂工况,田智主动请缨担任工程部长,带领作业队奔赴一线。
施工初期,面对土建、轨道、信号、供电等多领域的技术难题,田智白天紧跟老师傅熟悉图纸、协调各方资源;晚上挑灯钻研全新的专业知识,随身携带的图纸、书本、笔记本上写满了标注与心得。为突破施工时间瓶颈,他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原本仅能持续180分钟的三级施工计划优化为可连续630分钟的邻近营业线施工计划,既保障了施工进程,又杜绝了红光带、光电缆损坏等安全隐患。最终,团队仅用200余天就完成集装箱货场主体结构与设备改造任务,为货场顺利开通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一线一缆”改造工程中,田智再次带领作业队冲锋在前。盛夏的施工现场烈日如炬,他手持测量设备在电缆沟旁奔走,虽然皮肤被晒得发烫泛红,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电缆参数必须精准对应,标识不能有半点模糊!”他一边反复叮嘱队员,一边弯腰核对每一组数据,遇到模糊的标识,就蹲在地上用抹布仔细擦拭,确保信息清晰可辨。在“一线一缆”改造工程中,他始终坚守在最艰苦的作业点,为工程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京沪高铁的变电所到新疆戈壁的施工现场,从高温下的“一线一缆”改造到深夜里的故障排查,田智用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以匠心守护列车平安通行,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不凡篇章。
□本报记者 余翠平 通讯员 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