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周美玉) 记者近日从石景山区了解到,该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近两年来,全区累计增补建充电设施1万余个,实现居住区全覆盖,同步新增非机动车停放区1万平方米,有效缓解市民“充电难、停放乱”问题。
2024年以来,石景山区成立区级工作专班,围绕设施建设、违规停放充电、非法拼改装、销售监管、蓄电池回收和溯源追责六大任务,系统构建“全链条覆盖、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督导”治理体系。针对充电设施不足问题,石景山区聚焦群众诉求集中区域,多部门联动深挖空间资源,通过“全面摸排、建立台账、精准选址”的方式,明确重点区域。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建住宅项目配套和公共空间利用等,因地制宜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近两年累计增补建充电设施1万余个,实现居住区全覆盖。同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按标准配建充电设施,倡导“满电回家”。
为改善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石景山区系统推进“一场一策”综合整治,针对乱停乱放、设施不足、标识缺失、管理薄弱等问题,结合重点区域不同场景需求,规划停车设施、优化停放区域、强化动态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新增停放区约1万平方米,可提供非机动车停车位6000余个,完成“学医景商”及轨道站点周边共8个点位的治理,有效缓解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古城地铁站等重点区域停放压力。
交通秩序方面,石景山区积极开展路口文明督导,围绕“非机动车十大不文明行为”,在全区5处重点路口配备文明引导员、文明交通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日均发动社会群众530人次,共同维护路口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