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食品配料、生产工艺、产地溯源、营养信息等一目了然,甚至还能“听”标签、“看”视频——这即将成为我国预包装食品消费的日常。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9月8日 新华社)
长期以来,在市场选购食品时,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扰:配料表字小如蚁、信息藏得隐蔽、信息字体颜色与包装背景颜色相近……想要看清成分、了解来源,得把包装翻来覆去、眯着眼睛找半天。令人欣慰和期待的是,这种食品信息的“躲猫猫”游戏,终于有望随着数字标签的推广而走向终结。
数字标签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一创新举措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破解了传统标签的物理局限,具有放大和凸显效果,让信息展示从“挤不下”变成“一目了然”,让食品信息更透明,让消费者选择更自主。
当然,一项新机制新措施的落地,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标签标识方式,确保数字信息的真实性与易读性;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督检查,防止数字标签成为新的“营销噱头”;消费者也应主动学习使用数字标签,养成扫码查看信息、维护自身权益的习惯。唯有如此,数字标签才能真正发挥预期效果,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纽带。
数字标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新,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和监管理念的进步。这项创新体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出监管部门倾听民意、回应关切的务实态度。数字标签让食品信息“一目了然”,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明白。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数字标签的助力下,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将更加透明、更加可靠,消费者的获得感、安全感也将进一步提升。□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