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经开区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05: 特写       上一篇    下一篇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级、产业服务生态、绿色宜居新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突破。数据显示,5年来,经开区GDP年均增长9.6%,今年上半年增速居国家级头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共惠及主体3.3万家次。

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磊介绍,“十四五”以来,经开区多项经济指标表现亮眼,GDP年均增长9.6%,总量突破3600亿元,今年上半年保持12.3%高增长态势,增速位列国家级头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15%。

经济发展能够跑出“加速度”,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引擎。作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一方面,主导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超5600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占据先发优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500余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创新打造“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产业社区,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规划算力超3万P;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打响机器人“半马”的全球第一枪,实施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商业航天产业集聚企业170余家、产业规模超300亿元,经开区内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75%,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集聚度全国最高。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市总量15%

王磊介绍,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经开区充分发挥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承载区的双轮驱动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已初步形成“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6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全市占比15%。

5年来,经开区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2024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7779件,年均增速47.8%;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万余件,年均增速30.8%。PCT申请量达到1174件,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一。先进级智能工厂47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推动“三城”科技成果向“一区”落地,近年来累计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千项。

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百亿元

王磊表示,为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创新成果落地开花,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产业生态聚能增效,经开区打造了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十四五”以来出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近70项,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惠及主体3.3万家次;市场主体总量增长近4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长730余家;全国首创亦企服务港集成服务管家模式,构建“亦企办”企业接诉即办新模式获全国推广。产业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推动银行授信万亿,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产业升级基金+科创基金+种子基金+人才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的基金体系。

人才总量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

王磊介绍,目前,经开区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近40万名,每年保持8%以上增长,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近70%,人才贡献率达69%。为构筑人才“蓄水池”,经开区发布北京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亦庄)“十大行动”,迭代升级“人才十条”2.0+政策,设立10亿元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首期规模2亿元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分级分类建立重点用人主体目录,构建青年人才住房支持体系,打造“亦城亦家”服务品牌,累计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超过2万套。

王磊表示,展望“十五五”,经开区将以服务落实国家战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为首都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亦庄力量。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