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持续推进校园餐“上新”工作,从“中央厨房+”到学校食堂硬件升级,全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自带餐具,240多个智慧食堂投入使用……一系列新举措让校园餐变得更加卫生、安全、营养、健康。
“中央厨房+”供餐新模式为校园餐添“锅气”
2024年初,北京市部分学校受办学空间限制,32万余名学生用餐需自带餐具。今年针对校内没有食堂的学校,北京市大力推进“中央厨房+”供餐新模式试点工作,解决城区学校空间制约问题。从9月起,全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自带餐具。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央厨房+”分为三种模式:“中央厨房+微厨”依托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食材集中采购、食材预处理、冷链配送等环节;校内挖潜原有空间设置微厨,增设智能烹饪设备、餐具洗消设备等,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中央厨房+微食堂”挖潜教工食堂等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就餐空间;“中央厨房+校校供餐”依托供餐能力充足的学校食堂,跨校为临近的无食堂学校供餐。
想让学生吃得好,学校食堂硬件升级势在必行。北京市先后分两期对近1300所学校食堂的1600多个项目进行改造,截至开学前约80%的项目已完成。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还发布《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进一步严格校园餐具消毒标准。
北京小学红山分校地处市区核心地段,土地资源紧张。该校从新学年起采用“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模式,仅用70平方米面积就能满足1200名师生的供餐需求。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厨房集中加工、洗消的效率优势加上微厨房现场烹饪的品质优势,从源头保障餐食安全、健康、营养均衡,菜品出锅到端上餐桌的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压缩至50分钟,让师生吃上有“锅气”的午餐。
同时,该校今年秋季首次投入智慧物联食安监管系统,微厨房配备食安监管大屏、智能油烟净化一体机烟罩等科技手段,通过“设备互联+数据互通+动态监管”模式,实现“人、货、场”全维度智慧监管,师生、家长及监管方可直观感受“看得见的食品安全”。
259所学校试点建设智慧食堂
在持续抓好校园餐营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北京市教委以“让学生吃好吃营养吃健康”为目标,会同卫生健康、疾控部门持续开展“营”在校园平衡膳食营养健康促进行动,智慧食堂建设成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259个智慧食堂建设试点校中有244个在秋季开学初投入使用,其中海淀区199所学校全部建成智慧食堂。
北京市育英学校的智慧食堂可以进行智能点餐,家长通过点餐平台安全管理资金,合理规划孩子一周的饮食,科学设计学生在家的锻炼计划。该校还聘请北京大学、301医院营养学专家把关校园餐,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营养摄入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季节变化适度调整饮食。
在北京育才学校新校区,食堂的刷卡系统内置营养成分分析设备,能对学生餐的热量、脂肪等进行分析,数据实时上传到家长手机上。在此基础上,该校设置“京小健”智慧机器人,帮助学生分析身体素质。后台设置本周菜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搭配饮食。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