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响水湖长城红馆里的抗战轶事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06: 社会纪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研究红馆布展 观看展品模型 为青少年宣讲抗战故事 孙秀敏(左)走访老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走进京郊怀柔区响水湖长城红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抗战藏品,人们在感慨红馆内史料藏品厚重丰富之余,无不向长城红馆创办人孙秀敏投去敬佩的目光。是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才让参观者有幸看到了那些珍贵的抗战史料及藏品。

绞尽脑针搜集抗战藏品

谈起红馆内的抗战藏品由来,得从2018年说起,当时,孙秀敏的哥哥已有长达10多年的军品收藏历史,其工厂库房堆着的藏品就不下百件,并因无人知晓而被蒙尘。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孙秀敏笑着问哥哥:“你那些藏品打算在库房放到何年何月啊?大侄子都成年了,他连咱爷爷当年当过民兵队长、打过日本鬼子的事都不知道,你这教育下一代的初心算是白瞎了。”没想到孙秀敏这一将,哥哥一下子急了:“那你说咋办?”孙秀敏不慌不忙,顺水推舟,提出了要在景区建红馆的想法。随后,她在末了补了一句:“不过,你的藏品得无偿提供,我可没钱买。” 没想到,这一“激将法”果然奏效。就这样,哥哥不仅捐出了压箱底的“宝贝”,还拉来他的“收藏圈”好友——“红二代”谢燕生。

当谢老第一次走进响水湖长城景区时,他摸着长城砖说:“当年我父亲在平北打游击时,就用这样的砖垒过掩体。”随后,他捐献了收藏多年的30多件抗战藏品。

于是红馆的第一批抗战藏品带着温度来了,有八路军的驳壳枪、枪套、水壶、子弹袋等,有的子弹袋上还染有八路军战士的斑斑血迹;有民兵的土制地雷模型,木柄上还醒目地刻着“守土”二字;还有一块绢布制作的“红军北上抗日路线图”,那是红军后代从父亲的烈士遗物中翻出来的;最珍贵的是“日本侵华军费支票和1995年北京日报报道”的原件,这些证据有力佐证了日本鬼子的侵华罪行……如今,漫步在长城红馆1000平方米的展厅内,精湛的布展、满目的抗战藏品,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展品在分类展区图文展板的映衬下,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庄严凝重、荡气回肠的历史感。

不辞辛苦寻找抗战遗迹

2021年,孙秀敏决定为沙峪战斗做专题展时,在史料中发现这样一条信息:《怀柔军事志》载,在1938年6月11日的沙峪战斗结束时,村民杨广瑞和孙宝岱曾用门板抬救伤员,但门板的下落却无人知晓。说来也巧,一天,孙秀敏带着团队在沙峪村采访时,听说杨广瑞老人的儿子正在拆老房子盖新房,于是,她们赶紧赶到了建房现场。在建筑垃圾堆里,她和团队的伙伴们一起,徒手翻找了3个小时,指尖被钢筋划破、胳膊也被瓦砾划伤,最终在垃圾的最底层扒出了那块满目疮痍的旧门板,后经杨家人确认,这扇门板,正是当年抢救过八路军四纵参谋长李钟奇的那扇。

更让人难忘的是寻找救治八路军战士的北大洼旧址经过。史料记载:在渤海镇大榛峪村北长城外的一处石头房内,曾救治过八路军伤病员。根据这一线索,孙秀敏带领团队三次出大榛峪口,钻进北山,甚至在70度的陡坡上披荆斩棘、割草开路,硬是在海拔700多米高山上的北大洼发现两间石头房的残垣。为了寻找救治八路军的遗迹,尽管脚底磨出血泡,手也被荆棘划破,但当孙秀敏站在遗迹前拍照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欣慰。事后,曾救过八路军伤员的赵万发的后人用颤抖的手捧出一条毛毯,说:“你们看,这就是当年八路军伤员为了感谢我大爷爷的救命之恩,特意送给他的纪念品。”通过双方的对话,他们仿佛看见了赵万发等村民当年背着伤员爬山避险的身影,是他们用扁担挑着药箱、用门板抬着伤员,在枪林弹雨中走出了一条军民鱼水情深、共赴国难抗击敌寇的“生命之路”。

在长城红馆的展柜里,一张“李钟奇将军的手写信”格外醒目。抗战胜利后30多年的一天,已是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的李钟奇重返沙峪村,握着村民杨广瑞的手说:“没有你们,我这条命早没了。”当年李钟奇被日军的子弹击穿腹部,是杨广瑞、孙宝岱冒着敌人的炮火,借着月光辨认小路,用门板抬着他走了几十里山路,才在黎明前把他送到八路军在四海的野战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展厅里,用于安葬党总支书记郑良武烈士遗体的同类型雕花板柜,也是在孙秀敏经过多次采访,用真情感动了沙峪村的一位村民,村民才无偿捐献了那对板柜中的另外一只。村民介绍说,为了让烈士英名永存,乡亲们特意将其安葬于沙峪村西北一个名叫太阳坡的山脚处,为的是让烈士的英灵每天沐浴冉冉升起的朝霞,迎接胜利的曙光。

更让孙秀敏震撼的是,板柜主人的后辈说:“当年沙峪战斗结束后,全村共凑了6口板柜,安葬了6位烈士。”这些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孙秀敏深刻认识到,长城红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文物仓库,而是一个充满抗战故事与红色基因的“聚宝库”,更是怀柔抗战史的一个缩影。

千方百计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长城红馆自2025年4月26日开启怀柔地区抗战史料及藏品展以来,每天都有不少党员、团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他们当中,不乏一些将军的后代。每当长长的参观队伍步入长城红馆那一刻,孙秀敏愈加感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性,由此也更加坚信了她办好长城红馆“抗战藏品展”的信心和决心。看着展厅里的老照片、老物件,望着窗外写生的孩子们手中绘出的抗战故事,孙秀敏深感红色传承的任重道远:“要把怀柔抗战故事讲好、讲透,必须深挖怀柔抗战故事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以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深入了解故事细节,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怀柔的抗战故事弘扬出去,使之成为激励怀柔人民踔厉奋进的精神动力。”

孙秀敏筹建红馆抗战展时的艰辛让人动容:为了查寻一个抗战故事,她不惜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为了一件文物,她不惜在废墟中艰难挖掘、手指磨破了皮;为了赶写一个课件,她不惜熬夜到凌晨三点。但当她看到一个8岁的孩子指着钢盔说“叔叔的血滴在这儿”,当她看到返乡青年用红馆故事开起“国防民宿”,当她看到驻区部队把长城红馆作为“战地课堂”,孙秀敏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值了。

当年,先辈们用鲜血染红长城,如今,孙秀敏与她的伙伴们正用故事焐热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光是写在课本上的铅字,更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滚烫激情。

□本报记者 崔欣 通讯员 魏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