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烽火虽已远去,却始终在民族记忆深处灼灼燃烧。当我们站在和平年代的阳光下回望,那些为民族复兴浴血奋战的身影愈发清晰。他们是枪林弹雨中冲锋的战士,是山野间传递情报的百姓,是褪去戎装后深藏功与名的老兵。此刻,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姿态,向所有为家国存续壮烈牺牲的军民,致以穿越时空的崇高敬意。
如今,在世的抗战老兵已寥寥可数。我们只能在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在泛黄的纪实影像里、在幸存者哽咽的讲述中,触摸那段山河破碎却又热血沸腾的岁月。但总有一些遗憾沉甸甸压在心头:散落在深山密林的烈士墓碑,仍有许多在荒草中沉默;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他们的牺牲不该永远尘封在历史长河里。
他们或许是村口参军未归的少年,是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无名战士,是为伤员送药而倒在途中的农妇。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日的繁荣昌盛、和平安康。
抗战胜利后,许多老兵选择解甲归田。他们将军功章悄悄藏进箱底,将枪伤疤痕裹进衣衫,从此“不提当年事,只问桑田事”。这份 “隐姓埋名”的淡然,藏着怎样滚烫的赤子之心。
银金花,是战火中从军的“花木兰”。这位出身镖师世家的女子,4岁便习得“破锋刀法”。1938年日军轰炸漯河,她眼睁睁看着全家人葬身火海,一夜之间从闺阁少女变成复仇战士。1939年逃至长沙,她抹去泪痕参军报国。后勤支援的岗位锁不住她的锋芒,她毅然请战前线,在浏阳河战役中挥刀连斩7名日军,头部中弹、右手脱臼却死战不退,昏迷三天三夜才从鬼门关挣扎回来。抗战胜利后,她随丈夫周辉榜归隐宁远县岭脚村,从此,“花木兰”的传奇被柴米油盐覆盖,直到86岁因旧伤就医,这段往事才得以重见天日。2023年,111岁的银金花在家中安详离世,她的刀痕与功劳,都是民族不屈的勋章。
钱建民的人生,则是一部装甲与热血的史诗。18岁考入“陆军机械化学校”(黄埔军校17期),毕业后成为装甲部队的尖刀。1943年随远征军入缅作战,他所在的战车部队端掉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缴获的关防大印至今仍在诉说那场奇袭的辉煌。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贵州镇远县的冷枪让他永远失去了光明,下巴中弹,玻璃碎片刺穿双眼。此后60余年,这位曾重创日军的英雄默默生活在无锡乡间。直到2016年,女儿偶然发现家中珍藏的日军大印,他的故事才震惊世人。当苏州坦克部队邀请他抚摸国产坦克时,这位94岁的老兵颤抖着贴紧钢铁车身,泪水混着笑容滑落:“国家强了,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了。”2018年,96岁的钱建民安详离世,他看不见的盛世,正是他当年誓死守护的模样。
宋老夯、白健彬、杨逢钱……这些名字背后,是无数相似的传奇。或许是格外的眷顾,让他们可以亲眼见证曾经满目疮痍的祖国,如今已如他们所愿般强大富饶。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说“民族复兴伟业必将达成”,这份底气正来自那些长眠的忠魂与老去的英雄。让我们带着他们的期盼前行,让每一份牺牲都有回响,让每一种精神都能传承。这,才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对英雄们最深的告慰。
□乔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