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老电影《地道战》里的这首歌形象地描述了抗战期间华北军民利用地道战英勇抗击日寇的真实情景。
连日来,众多市民群众与青少年来到位于顺义区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亲身体验当年地道战的情形,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焦庄户处于燕山余脉之下,这里是冀东与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连接的桥梁地带,是党中央、北方局及晋察冀边区联络的必经之地……”该纪念馆讲解员王雨婷介绍,1939年夏,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三支队来到焦庄户,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先后在这里成立了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抗战的烽火也在焦庄户一带熊熊燃烧起来。
当时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是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也正是这位老书记带着全村200多户村民,将单口隐蔽洞串联起来,形成了洞与洞相通的直通式地道。后又经改造升级,整个地道网络以焦庄户为中心,南通唐洞村、龙湾屯村,北到大北坞村,形成了4村相连全长11.5公里的“地下长城”,一方受敌,多方支援,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
现如今,村里保存较为完整的地道就在纪念馆后院。下地道时,记者特意摸了摸洞壁——黄土带着潮意。“现在的地道是经过改造加固的,比原来仅能一人弯腰通过的地道已经宽敞很多了。”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钻进地下6-8米的地道之中,置身于射击孔前,半掌大的洞口正对着村中路口,想象当年民兵趴在这里,眼睛贴着凉凉的土墙、攥着土枪等待日本兵靠近的模样,让人不禁由衷钦佩当年抗日军民的勇敢坚毅。
据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敌作战150余次,俘虏敌人60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30余人,由于战功卓著,被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光荣称号,当年获得的锦旗还悬挂在纪念馆内。
“孩子们钻过地道后,都非常钦佩当年抗战先辈的智慧与坚强。”市民李女士带着两个孩子专程来到模拟地道体验区亲身感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奋斗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守护好和平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青少年们参观纪念馆后,纷纷留下这样的誓言。
□本报记者 王路曼/文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