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了解到,“两区”建设5年来,经开区在产业发展、外资外贸、营商环境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展现出“两区”建设多领域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也称“亦庄组团”)实际利用外资占北京市自贸区总量的43.8%,成为外资在京投资的首选地。
全国首个新质生产力主题综保区迈入发展新阶段
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已于近日高标准通过预验收,标志着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为主题的综保区建设发展迈入新阶段,也让北京亦庄成为全国首个集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综保区于一体的“六区合一”经济功能区。
据悉,自2024年9月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亦庄综保区以“高”字为纲刷新“亦庄速度”,是全国最快速度获批的综保区。2025年1月22日启动建设后,200多天内锚定“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目标,统筹产业规划、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目前,在0.61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内,该综保区已建成10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空间,构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的“4+N”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发展保税研发、精益制造等业态,同步拓展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新模式。
105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160个项目
5年来,经开区金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加值从2020年的60.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7%。其中,2024年金融业增速高达12.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金融创新实践不断突破,5年来累计落地60余笔全市或银行总分行系统内首笔、首发、首批业务,涵盖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企业上市培育方面,5年来区域新增上市企业34家,资本市场“亦庄板块”持续壮大。
外资领域同样成果丰硕。5年来,区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预计超过40亿美元,位居全市第三位;累计新设外资企业超过420家,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此布局产业项目,目前已集聚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外资企业,105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了160个项目。期间,经开区还新增4个世界500强企业重大外资项目,落地P4中英精准医疗(北京)创新中心、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等外资创新平台,培育外资研发中心109家,数量占全市总量的40%,成为外资研发机构在京的“集聚高地”。
亦庄海关外贸出口增势亮眼
自2020年9月“两区”建设启动以来,亦庄海关通过监管模式创新、服务优化及推动综合保税区建设,为经开区开放型经济注入强劲动能。今年1-7月,经开区出口达372.9亿元,同比增长16.7%,外贸成绩亮眼。
亦庄海关推出多项全国或北京关区首创举措:全国首创进口医疗器械生产资料“两验一评”模式,将目的地检验时间从3-5天压缩至分钟级;北京关区首推出口生物医药企业“智能审批”,实现“秒级”放行,覆盖区域90%出口批次,出口时效提升40%;创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白名单”模式,区域企业占比达90%。
亦庄海关对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减免税快审覆盖率达100%,推进“一表多用”改革;5年来多条税政建议被采纳,为集成电路、医疗企业年降税超千万元;对高级认证且获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进口设备及料件经符合性验证后可快速放行。
打造营商环境“亦庄标杆”
5年来,经开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精准服务实践,打造具有温度与活力的“亦庄模式”,多项举措获评全国及北京市创新案例,为“两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在政务服务升级上,成立全市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局,设立“双组长制”,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打造全国首个“四智”(智能、智慧、智联、智享)政务服务综合体,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和产业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多头跑动”问题;深化亦企服务港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进阶。
政策服务体系方面,构建“产业专项+共性要素”政策体系,率先建成全市首个智能政策服务平台,打造“线上一网申报、线下一窗受理”的极简兑现通道。
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建设全市最大规模的公共智算中心,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开放优质数据产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监管模式创新上,在全市率先实施“四个免于提交”(免于提交纸质材料、免于提交重复材料等)改革,创新“风险+信用”监管模式,通过“综合查一次”整合26个部门执法事项,为企业营造了更加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5年来,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以开放促创新,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建设成效显著,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创新成果方面,保有获批新药临床批件190个、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上市产品34个,均居全市第一;2025年1月铂生生物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获批,成为国内首个干细胞药物,上半年新获批创新药械数量,占全市近一半。外资集聚效应显著,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建全球研发中心与在华首个疫苗工厂,赛诺菲10亿欧元投建全国首个跨国药企生物制剂原料药项目,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等高端会议成功举办,提升国际影响力。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