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打不垮的鱼子山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06: 社会纪事       上一篇    下一篇

鱼子山入口 “革命精神永存”石碑 枕头雷 鱼子山兵工厂用过的驴驼筐  

鱼子山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坐落在一个曲折、狭长的山谷间,两侧山峰连绵,形成天然屏障,万里长城从北山蜿蜒而过。

这里原为抗战时期冀东军区18分军区军械修理所所在地。这里曾有一处兵工厂,据《平谷县文史》和冀东暴动史料记载,此兵工厂南通平谷、三河、蓟县,北通承德、兴隆、密云,是抗战期间的秘密通道,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了纪念在这里壮烈牺牲的烈士和这一段光荣历史,这里修建了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鱼子山村,探访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走进鱼子山重温烽火岁月

抗战时期,鱼子山有着“铁北寨、铜南山、打不垮的鱼子山”之美誉。鱼子山是原平谷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是原平谷县第一支抗日游击队成立所在地。馆内展出大量的抗战时期革命文物、珍贵历史照片及重要文献资料。

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京东大峡谷入口处,走一段陡峭的山路,便见到了展馆。平谷鱼子山惨案遗址碑醒目地矗立着,上面记录着: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侵华日军包围了鱼子山,并将其化为“无人区”,不准老百姓居住,从此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烧、杀、抢、掠……另外一边,立着一块“革命精神永存”碑。

走进展馆, 展览主要以冀东地区抗日斗争为背景,以平谷及周边地区军民抗日斗争史实为线索,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文字及讲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抗日军民反压迫、反侵略、求解放的艰辛斗争历程。展览共分5个部分:八路军四纵挥师挺进冀东,古长城下燃起抗日烽火;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盘山鱼子山根据地;日寇实行野蛮“三光”政策,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斗争;浴血奋战夺取最后胜利,辉煌业绩永载千秋史册;缅怀先烈继承光荣传统,不忘国耻建设美好家园。馆内铭刻了500多名抗日战争时期平谷革命烈士的英名。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制造卢沟桥事件,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国热潮。8月,在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了开辟华北敌后战场的计划。

1938年5月,我党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6月初,为配合冀东抗日大暴动,在宋时轮、邓华率领下,挺进冀东,八路军四纵三十四大队进驻鱼子山,组织妇女做军鞋缝军衣。

1940年1月,冀东分区党委召开会议,决定西部以盘山和鱼子山为基点,整编扩大部队,瓦解消灭土匪,建立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政权。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领部队到盘山,经历大小56次战斗,粉碎了平三蓟日伪军对盘山鱼子山根据地的扫荡。1940年4月,在盘山梁庄子建立蓟平密联合县。1940年7月,组建十三团供给处,下设财务会计、军需、采购、供给股,组建修械组、炸弹组、被服组,不久扩建为厂,游击式生产。同年7月,李子光、李越之、江东等在鱼子山村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同年9月成立了平谷县第一个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当时桃棚是鱼子山的一个自然村),从此,鱼子山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11月,建立平密兴联合县。盘山、鱼子山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

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阻碍着日军侵华的咽喉要道,使日军坐卧不安,于1941年3月至1942年10月间,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沿长城一线制造千里无人区。面对日寇的屠刀和暴行,根据地军民没有被吓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创造出多种多样打击敌人的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北寨、南山村、鱼子山被誉为“铁北寨,铜南山,打不垮的鱼子山”。

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转运储藏物资、外运武器弹药、为兵工厂烧炭……抗战期间,鱼子山人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奋勇抗战。

军工战士和军地领导驻村人员,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日常消耗的粮食和其它物资都是联合县政府从平原筹集好,运到村口。为了保密,外人不许进山,山口以内全靠村民人背驴驮,而储藏物资处常常在村庄北部山区,相离十多里路。当时每来一批物资,村民们都会齐出动昼夜转运,直到运完为止。其中批量最大就是粮食,还有战利品,此外还藏过军饷银元、晋察冀边区币等。

鱼子山兵工厂修理好的枪支、制造出来的地雷、手榴弹、子弹、爆炸装置等,也需要悄悄运往周边各县抗战前线,这是最急难险重的任务。村公所每接到供给处外运任务,就立即组织运输力量,一般都是夜间行动,能走驴的用驴驮,驴走不了的地方就用人背,其中送往北寨的次数最多,批量最大,为了隐蔽,多走井台山秘密通道,爬过陡峭悬崖和峭壁,晚上去天亮回。

八路军驻村炸弹厂铸造地雷、手榴弹壳需用高热量的焦炭融化生铁。早先,焦炭是毛驴从唐山开滦煤矿驮来的,日寇对鱼子山实施严密封锁后,焦炭运不进来,炸弹厂没有燃料就得停产。为了支持抗日,老一辈献出独有的一处原始橡树林资源,利用祖传烧白炭技艺,就地烧白炭,供应炸弹厂燃料。橡树木质坚硬,用它烧成的白炭火头硬、热量高、耐时长,是唯一能当焦炭使用的树种。于是,村里组织起一个70人的烧炭队,放树、运木材、建窑、烧炭全流程昼夜不断,先后在5条大的沟域建窑14排,从1943年一直烧到1948年底,这里生产了大量白炭,让炸弹厂铸造工作一天没停过。鱼子山军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牢记历史砥砺前行

在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者见到了王宝成,他今年68岁,是土生土长的鱼子山村人,自幼就留下许多红色记忆。

“我在鱼子山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各班老师都组织学生到村西王化烈士坟去扫墓。王化烈士是1943年冬牺牲的。1944年8月,平三蓟联合县政府在鱼子山创办第一所抗战小学开学,1945年清明节刘宝义老师带着学生开始给烈士扫墓,一直坚持到2010年鱼子山小学撤销,期间从未中断过。”王宝成回忆说。

王宝成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听老人讲日寇在鱼子山杀人放火、划无人区和八路军兵工厂修枪造手榴弹,民兵站岗、抬担架、大人送武器弹药、孩子送信的故事。

“高中毕业后,我回鱼子山村大队部工作,老书记王希望、王进忠都是抗战时期入党的老干部,常有抗战时期参加八路军和脱产的老干部来看望他们,一起回顾抗战艰苦岁月是他们的热议话题,从他们的回忆中,我对冀东抗战,鱼子山根据地的抗战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王宝成说。

王宝成退休后,到平谷区委党史办参与《平谷区志》编纂工作,同时,受鱼子山村两委班子委托,担起编写《鱼子山村志》的任务,其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重要内容,在收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随着调查寻访的不断深入,他对八路军根据地红色历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如今,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拥有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景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等多个称号。

“打不垮的鱼子山”!这是鱼子山人民、八路军军工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光荣。新中国成立后,鱼子山人坚持传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始终走在历史的潮头。鱼子山人坚持创新创业,已经把鱼子山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