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说说京西的几处抗战遗迹

日期:08-30
字号:
版面:05: 职工大讲堂       上一篇    下一篇

黑山扈抗日战战斗纪念园 复建的贝熙业故居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古都北京的抗战记忆随处可触。在北京众多名胜古迹中,与抗战有关的遗迹有上百处,在京西一带便有一二·九运动纪念亭、黑山扈战斗纪念园、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抗战地下交通联络站贝家花园等。这里,我重点说说位于京西的几处重要的抗战遗迹……

樱桃沟: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位于香山脚下樱桃沟内,主体建筑由3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中央主亭高5.5米,两边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其创作意图为:三角形小亭为“一二· 九”运动时期举办军事夏令营的露营帐篷缩影,3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众”字,象征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者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

纪念亭北面为长28米、高3.3米的中心纪念碑,碑身为黑色磨光大理石,碑东侧镌刻着“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碑西侧镌刻正楷碑文。在纪念亭西侧沟谷畔,置放着“保卫华北”石刻,是当年“一二·九运动”的见证。

樱桃沟曾是北平学联和民先队在“一二·九运动”时期联合举办夏令营,利用多种形式团结教育青年的地方。

据《北京“一二·九运动”史话》载: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936年2月1日革命青年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正式成立。当年暑假和次年暑期,“民先队”在香山樱桃沟举办两期“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参加人员有多所学校的民先队员。夏令营从7月11日开始,每期十天,共约五六百人。他们在樱桃沟水泉旁扎起营帐,打起地铺,支起锅灶,燃起炊火。营员们学习政治时事、军事常识、游击战术,举行军事训练和演习。

1980年6月,植物园的工作人员在清除沟旁杂草时,偶然发现了一块半人高的大青石上赫然刻有“保卫华北”的字迹,20多厘米见方的四个字呈十字形排列。后经过研究考察,确认这是“一二·九运动”留下的珍贵文物。198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50周年之时,在此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亭落成揭幕典礼。2012年9月被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望山:黑山扈战斗纪念园

黑山扈战斗纪念园位于海淀区百望山森林公园内。8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激战,创造了抗日将士用轻武器击落日军飞机的辉煌战例。

据《海淀史志》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西郊便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名为“平西抗日游击队”,也称“国民抗日军”。

1937年9月8日上午,国民抗日军到黑山扈天门沟一带执行任务。日军窥探到消息后,随即派出一小股部队,向国民抗日军发起攻击,当即受到阻击,多名日军伤亡,随后逃窜。

下午2时许,又有数十个日军向天门沟发动进攻。国民抗日军集中火力猛烈还击,多个日军中弹倒地,其余的被迫退守另一处山头,继续与国民抗日军以火力对射。

在战斗进行中,突然从北平方向飞来一架敌机,擦着山头盘旋,对国民抗日军阵地进行低空侦察。国民抗日军班长苏家顺一边招呼战友举枪朝敌机射击,一边端起机枪瞄准敌机,进行扫射。在众枪射击下,眼看着这架敌机被击中起火,便摇晃着机翼向东方俯冲下去,接着一声轰响,升起一团黑烟,坠毁在清河附近的农田里。这是抗战爆发后,抗日军民第一次用轻武器击落日军飞机。

傍晚,日军从颐和园方向调来大批援军,先用炮火向天门沟山头乱轰一阵,等他们军车赶到战场时,国民抗日军已经安全转移了。但不幸的是,大队长杜雄飞为掩护战友,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天门沟修建了“黑山扈战斗纪念园”。

纪念园内正面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镌刻着“黑山扈战斗纪念”碑文,记录着黑山扈战斗的历史。其右侧为纪念浮雕墙和雕塑。

雕塑为两组,为抗日将士高举机关枪的造型,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以轻武器击落敌人一架战斗机的历史场景。在雕塑前方矗立为一面巨大的岩壁,上面雕刻着众多抗日将士英勇作战的形象,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马栏村: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马栏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是京西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便设在这里。

据《红旗漫卷西山》载:1938年,八路军正规部队开赴京西斋堂川,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成立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并在马栏村设立司令部,开展平西抗战活动。司令部在马栏村设有作战室、通讯科、野战医院、弹药库等,由此成为京西抗战的核心地带。

在驻扎平西的三年间,冀热察挺进军与日军展开了数百场激战,不仅成功抵御了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更创造了步枪击落飞机的非凡战例。同时,村民们深受感动,对挺进军充满信心。1942年,抗战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主力部队不得不转战外线,而根据地仅剩民兵和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马栏村在抗日战争期间,共有数十名英勇的烈士献出了生命,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这个村庄因此被誉为“英雄村”,并被誉为“京西第一红村”。

由于地处深山之中,抗战胜利后的几十年中,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格局。1997年马栏村全体村民捐款,修缮旧址房屋,村民还纷纷送来保存已久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遗存的物品,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并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为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辟有四个展室。第一展室陈列内容为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前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过程;第二展室陈列内容为挺进军战斗历程;第三展室陈列内容为马栏村抗战斗争史;第四展室恢复司令部旧址原貌,以陈列实物为主。此外村中尚存多处抗战遗迹,如挺进军各团团部、医院、枪械所、弹药库等。

贝家花园:抗战地下交通联络站

贝家花园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西南部,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据《海淀史志》载:民国初年(1912年),法国人贝熙业来华,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法国医院医生和中法大学教授兼校医,并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1954年离开北京回法国。

贝家花园原为北安河村闵家大户山场,1923年贝熙业为给女儿疗病休养,租用山场建造了一座整体风格为中西结合式的别墅,故称“贝家花园”。

该花园依山而建,掩映在绿树丛中。主体建筑分为三部分,即碉楼、北大房和南大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三处山坡上,整体建筑简洁而古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贝熙业大夫挺身而出,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同年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成立之后,平西根据地迅速扩大,抗日军民对医药物资的需求也日益急迫。为此,党的地下工作者经过反复考量,决定委托贝熙业大夫从北平城往平西根据地运送药品。一是贝大夫真诚地帮助中国抗日,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办事绝对可靠;二是贝大夫经常从城里去西山的贝家花园,贝家花园与平西抗日根据地相接;三是日本人不敢轻易地对法国人进行搜查,即便被搜查,医生携带药品也属正常,容易过关。很快,贝大夫承担起为抗日根据地秘密运送药品的任务。由此他位于东城大甜水井胡同的居所和西山贝家花园就成了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北平城的秘密交通联络站。起初,50多岁的贝熙业骑着自行车运送药品,因路途遥远,且药品需要量越来越大,十分劳累,他便买了一辆小轿车秘密运送药品。

1943年8月7日,共产党地下交通员黄浩逃脱日本宪兵的追捕,从城里辗转到了贝家花园,在贝熙业的帮助下奔赴了延安抗日根据地。另外还有不少爱国青年学生、国际人士,出北平城到贝家花园,暂时休整后,便奔赴抗日根据地。

而今,贝家花园是北京保存较好的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园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更承载着一位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北京的每一处抗战遗迹,都铭记着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悲壮与荣光。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始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