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平时做记录的好处。不过,好处这么多,又有多少人会坚持记录下自己每天经历的大事小情呢?因此,当近日的社交媒体话题,“建议大家都去频繁大量地记录生活”上热搜时,这一话题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在社交平台带起一股“记录体”风潮。有的网友直言:“后悔没早点开始记录。”
笔者在央视新闻的留言板上看到,大伙儿都认为记录生活具有定格时间的力量,可以在记录和日后观看记录时,反思、总结、回味等等。从这些留言看到,频繁记录生活,原来能带来这么多好处。
生活无疑是五彩斑斓、色彩纷呈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尽相同。如果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及时捕捉,及时记录,就能让这些瞬间定格为永远。时间固然可以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但生活的印记,却因为你的留意和观察,记录在日记本里、电脑中、手机里,甚至是微信朋友圈、微博、QQ个人空间的每天记录,留存在个人成长的档案上。
或许有人会说,每天的两点一线,有什么可记录的?其实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每天的生活并不完全一样。无论是你挤地铁、上公交的所见所闻,还是上学、工作、散步、购物、观景、锻炼等的不同场景,哪怕是看到路途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听到路人一句妙语连珠的话语,地铁里众多乘客的表情,与同事的工作研讨……都可以记录在本子上、手机里。
记得几十年前,笔者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单位领导就要求每个人写工作日记,她说每周检查所有人的工作日记。虽然后来她并没有刻意检查,但这个要求却让笔者受用无穷。我坚持记了十多年的工作日记,有十多本。每次等到年底写工作总结时,我一翻看这些日记,马上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值得总结的事情。虽然,后来因为多次工作变动,没有坚持每天写,但依然会时常在电脑里,把一些重大的工作记录下来。我也会对自身的生活,进行有选择地记录,包括个人成长的大事记都写在本子上。至今随时翻看,别有一番体味。
笔者注意到,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先贤都有做记录的习惯。如发明家富兰克林终身保持着记录的习惯。为了自我完善,他精心挑选了13种美德,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通过认真记录和对比,他不断反省并作出调整。时至今日,这“富兰克林13种美德条约”依然被众多中外杰出人士视为人生的宝贵指南。
清代杰出政治家曾国藩,同样保持着做记录的习惯。他从1839年开始写日记,持续20余年,通过反思日常行为提升修养。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更是记日记的典范,他从1912年5月5日开始记录,至1936年10月18日结束,共记录了24年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活动。如今,除1922年的日记因战乱丢失外,其余部分均完整保存,并收入到《鲁迅全集》,成为研究鲁迅、学习鲁迅的重要文献。
记录生活,绝不是没事找事,而是在留存记忆,储存历史,并将成长感悟整理出来。当然要坚持长期记录,还是毅力的一种锤炼。
笔者以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打开这本“大书”,需要发现,需要不断地总结。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也需要载体,而记录生活,就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好处。当你坚持将生活的美好记录下来,会发现,美好的生活就在身边。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