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山川密码的诗意破译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10: 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地质学家李忠东笔下,《从阿尔泰山到横断山——地质工作者手记》绝非普通的地理读物,而是一部探秘地球演化史的作品。它以27篇文章、38万字,佐以50张手绘成因图与200多幅实地照片,为读者徐徐展开中国西部山河的壮丽篇章,精准破译自然镌刻在山川之间的隐秘密码。

书中,李忠东化身为敏锐的自然侦探。当目光聚焦阿尔泰山,他留意到准噶尔盆地边缘那奇特的花岗岩石蛋地貌,“似山非山,似峰非峰,千疮百孔,又极尽奇绝”,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诡谲又迷人的画面。他进一步揭秘,原来干燥凛冽的定向风是雕琢这地貌的幕后“艺术家”,长期的风蚀作用,将花岗岩雕塑成如今这般独特模样。这般描述,既让读者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震撼,又在不经意间将地质成因科普到位,没有生硬的术语堆砌,一切都在生动的文字中自然流淌。

行进至喀纳斯湖,李忠东又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其形成奥秘。喀纳斯湖如今的形态是断层活动与冰川运动携手塑造的成果。在遥远的第四纪冰川时期,阿尔泰山的冰川曾气势汹汹地向下扩展,将喀纳斯湖所在河谷纳入怀中。这种特殊的“合作”,造就了我国第二深水湖和最深冰碛堰塞湖。

在对天山北麓红层带的刻画中,李忠东更是将地质与人文完美融合。他先从地质学视角剖析红层带形成过程,展现出大自然的瑰丽神奇。紧接着,笔锋一转,将红层带的色彩与人类文明紧紧相连,称其“更像是一幅被时间镌刻的史诗,记录着天山脚下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这般写法,让冰冷的地质现象瞬间有了温度,成为承载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独特存在,拓宽了科普的边界,赋予山川更为深厚的内涵。

当目光移至大渡河,李忠东巧用拟人化手法讲述河流“命运”。他写道,大渡河被迫切穿大瓦山,改变原本南流路径,奔向东侧四川盆地,这一被迫的“转折”,不仅造就绝世峡谷,还孕育出无数英雄悲歌。他将地质构造对河流走向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历史紧密关联,使大渡河不再仅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成为串联起地质变迁与人类命运的纽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地质与人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体会到自然力量与人类文明交织的磅礴力量。

该书打破了科学与文学的壁垒,把晦涩的地质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科普叙事,让读者在领略中国西部壮美山河的同时,深度理解地球演化的奥秘。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醒我们珍视大自然的馈赠,敬畏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