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领航 筑梦星球”科学之夜活动近日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预热活动,活动邀请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王亚平,科技工作者代表以及北京市近500名中小学生代表共同参加,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搭建起科技成果与科普资源、科学家与公众的连接桥梁,展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生动实践。
作为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科技馆里的思政课”为现场青少年超前点映航天主题电影《窗外是蓝星》。该影片是我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在“天宫”空间站舱内,以全新的拍摄模式呈现一场充满中国式太空美学的非凡旅程。影片中许多前所未见的太空景象,以及太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引起现场青少年的阵阵惊叹。
杨利伟与参加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的青少年面对面互动,引导青少年探索航天领域的神奇奥秘,激发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憧憬,感受中国航天人叩问苍穹、筑梦宇宙的情怀。
王亚平与现场青少年互动,讲述“从舷窗看地球”的独特体验,为青少年答疑解惑,将第一次“天宫课堂”中“永不停止”的陀螺带到现场,与青少年分享亲身经历的太空故事。王亚平还带领青少年重现“天宫课堂”中的“水膜张力”实验,她将一朵从太空中带回地面的纸花放在水面上,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纸花由折叠状态逐渐绽放,让现场青少年再次领略“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的含义。
中国科技馆“科学方法特训营”暑期营地活动——“筑梦星球”夏令营结营仪式也在此次活动中落幕,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学校教师和青少年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场充满无限创意与探索精神的科学盛会。位于东大厅的“科学方法特训营”创意作品展吸引了现场青少年的目光,展览中众多充满创新构想与实践智慧的作品,引导青少年在科技、文化、艺术相融合的氛围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位于西大厅的“科学真好看”板块带来主题宣讲和科学表演活动。其中,中国科技馆“红领巾讲解员”讲解“天和”核心舱结构验证件,带领公众了解天宫空间站的相关知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带来“天宫课堂——天地对比实验”科学表演,为公众展示“天宫课堂”中水油分离、转动惯量等实验。中国科技馆“科学家故事戏剧社”小演员演出科普短剧《深蓝色的密语》,为公众呈现深海科学知识,展现“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尖端科技背后的探索故事,带领青少年感受科学家严谨求真的精神,传递勇于探索、尊重科学的价值理念。
此外,科学之夜还设置展厅参观、趣味观影等活动,为公众呈现了一场“科普盛宴”。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