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收官在即,北京市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804个,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美丽乡村日益成为美丽北京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804个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协同,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微水体“长治久清”。北京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水体,及时发现水质发黑发臭、岸边垃圾堆存等问题线索,按图索骥进行现场核查,对问题水体开展治理。为防止问题反复,将农村水体纳入河湖水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巡查检查范围,形成了“查、治、管”一体推进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目前,顺义区建立了“全区域覆盖、全要素统筹、全流程管控”的“三全”工作模式,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通州区激发协同势能,建设截污管线、清运堆存垃圾,有效切断污染源,根源截污与高效治污同步推进。平谷区实施“一坑一策”,有效运用一批“小快灵”工程类措施和“短平快”治理类措施,推动水体长治久清。
生活污水“分类施策”。根据人口规模、地理位置、污水排放量等,系统梳理、科学分析,确定了污水治理的3种主要模式,对于规模较大、污水量较多的村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实现集中收集和处理;在以散户为主的村庄,三格厕清掏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污水问题,又能将粪污转化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而对于规模适中的村庄,小型一体化设施可以就近高效解决治理需求。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印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强化村庄日常保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质量和水平。目前,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理。
“十四五”以来,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804个,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持续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北京市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红线,全面推行“田长制”,聚焦“保量、提质、增效”,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坚决整治耕地“非农化”、分类有序整改“非粮化”,多种举措统筹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园地“沃土”工程,有效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
同时,北京市大力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出台《北京市“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分作物、分时期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根据作物种植情况,科学精准、减量增效施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和农药使用监测,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广“一喷三防”、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建立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林果产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通过以旧换新、实物兑换等方式扎实推进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回收率90%左右,实现了从源头减量、绿色替代、回收利用等全环节减少农资塑料污染。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房山、通州、大兴、平谷、延庆等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及“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
此外,进一步推进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例如小麦和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后还田、尾菜瓜秧拉到工厂制成肥料、果树枝条粉碎后制作食用菌基质、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推行园林绿化废弃物不出园技术,推动“变废为宝”“种养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良性循环。平谷区成功探索废弃桃枝变身有机肥的“生态桥”模式;顺义区探索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西城区探索园林绿化废弃物变身“黑土”有机基质返哺土壤模式。
未来,北京市将持续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以“百千工程”为牵引,推动实现全市美丽乡村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用良好生态带动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