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两山”理念绘就京华绿色画卷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5: 特写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京华大地生态底色持续擦亮,让生态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民生。

治污攻坚书写“北京奇迹”

北京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实践书写生态奇迹。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达66%,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发达国家30年的治理历程,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全部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生态修复成果显著,通过全流域治理让“清水绿岸”回归城市,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9年回升,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线贯通入海,昔日干涸的河道重现“碧水穿城”,一批“水秀而可近、岸绿而可亲”的滨水景观带成为市民休憩好去处。

生态空间蝶变“千园之城”

北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大尺度绿化和精细化建设拓展生态空间。生态管控体系不断强化,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全面落地,生态控制区占比提升至75%以上,27.5%的市域面积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为城市生态筑牢“安全屏障”。

“千园之城”品质升级,通过“拆栏透绿”让1100座公园中三分之二实现无界开放,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和远方”。花园城市建设更显精致,20处花园式示范街区、100条城市画廊串联起市井烟火与自然之美,2015公里绿道如同城市“毛细血管”连接公园、商圈与社区,在超大城市中提出“公园融城”的生态治理范式。70公里滨水空间、300座绿化立交桥让城市处处见绿,“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场景覆盖全城。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斐然,现有陆生野生动物620种,实地记录物种6895种,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邂逅松鼠、戴胜等野生动物。

无煤化筑基新风尚

围绕“双碳”目标,北京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领域,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系统性变革。能源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2024年的不足5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仅为0.5%,在北方大城市中率先实现能源消费基本无煤化。

创新推出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地铁、骑行、步行等多元交通方式的智慧实践,构建起超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制度框架。建筑节能水平全国领先,节能建筑占全部既有民用建筑总量超80%。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拓展至879公里。碳市场机制不断成熟,累计成交各类碳排放权产品1.11亿吨、成交额47亿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落地运营。

绿色交通体系日益完善,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13.5万辆,新能源汽车车主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充电桩,中心城区75.7%的市民选择地铁、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让办公室更舒适节能,绿色建筑成为城市建设主流。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提升至近三成,较2020年提高13个百分点,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建成。

绿色经济激活生态价值

北京立足全球绿色发展前沿,以创新为动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模式,6.6万件绿色技术发明专利、近200家绿色科研平台支撑起先进能源、合成生物等7大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为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步伐加快,全市绿色企业占比27.2%,形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北京路径”。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30%和25.1%,绿色已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不仅带来好环境,更创造了好工作、好生活。

制度协同筑牢生态根基

北京以制度创新和区域协同为抓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建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统筹机制,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全覆盖,率先开展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将责任层层压实至“最后一公里”,以“零容忍”态度向环境违法行为“亮剑”。深化京津冀大气联防联控、水源共保,形成“高位统筹+区域协同”的生态治理体系,区域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为特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京津冀共享蓝天碧水,生态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基层创新实践百花齐放,丰台区“绿城九法”破解中心城区绿化难题,朝阳区推动生态公园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各区特色实践让“两山”理念在街巷间落地生根。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