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北京数以万计的地名中,有几处是以抗战英烈命名的,即佟麟阁路、佟麟阁街、赵登禹路、赵登禹大街、张自忠路等。这些地名不仅是对抗战英烈的纪念与缅怀,更承载着永世难忘的抗战记忆,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特殊地标。
以佟麟阁命名的“佟麟阁路”“佟麟阁街”
据《北京英烈传》载:佟麟阁,本名佟凌阁,字捷三,生于1892年,河北高阳人。1912年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突然向卢沟桥守军发起攻击。驻守北平南苑、时任第29军代军长的佟麟阁率部反击。
7月28日黎明,日军在飞机、重炮配合下,对北平四周的第29军阵地发动总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率领守军两千余人及投军抗日的爱国学生一千余人浴血奋战,二人均已负伤,但坚持战场指挥。在奉命转移时,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仍带伤指挥作战,后头部再受重伤,壮烈殉国,时年45岁。
佟麟阁是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位高级将领。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追晋其为陆军上将。1952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佟麟阁将军为烈士。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14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胜利后,北京西城的一条街道命名为“佟麟阁路”。通州亦因佟麟阁在该县指挥过抗日,也命名一条街为“佟麟阁街”,以为纪念。
1990年《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佟麟阁路位于西城区南部(今中部),北起复兴门内大街与太平桥大街相连,南至宣武门西大街,中与新文化街相交。全长1040米。原为沟渠,明代称河槽,因在皇城西,河边道路清代称西沟沿。又因为西沟沿南部,故又习称南沟沿,为镶蓝旗地界。20年代河道改为暗沟并辟筑成路,称沟沿大街。1946年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佟麟阁,将上岗以南命名为佟麟阁路。1971年,以复兴门内大街为界,以南更名为民族宫南街,以北并入太平桥大街。1984年民族宫南街复称佟麟阁路。”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在佟麟阁路北口临近长安街的位置,树立起一尊佟麟阁将军雕塑。这是一尊怀表造型的雕塑,怀表上镌刻着他牺牲的日期和时间,整座雕塑通高1.937米,表链由77个铜环组成,寓意全民族抗战爆发的1937年7月7日。2022年该路选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1990年《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佟麟阁街位于通州区西北部,南起玉带河大街,与新城南路相接,北至新华大街,与新华北街相对。清代已形成街巷,南段始为仓道,因位于新城南门内,曾称南大街。1946年为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曾更名佟麟阁街。1953年打通西仓,修建中山大街。1955年延至新华大街。上世纪70年代与新华北街、新城南路统称人民路,原佟麟阁街南段并入。1981年因该街位于新华大街之南,更名为新华南街。1985年10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复称佟麟阁街。”该街最初于明景泰年间形成,但北部因横亘大运西仓而五百年间南北不通。其南段在万历间因户部郎中于仕廉改建入仓粮食运道,开凿玉带河,与通州城南护城河相通,漕粮可由大运河北端码头——土坝船运至新城南门外,然后车运至西仓储存,故为仓道。因曾中穿新城南街,与之垂直交插,故曾名“十字街”。清雍正七年(1729年)敕修京通石道时,此段街道铺砌花岗岩条石。此后几经改造,成为通州城区南北走向的交通干道。今多条公交线路在该街北段设“通州佟麟阁大街”站。
以赵登禹命名的“赵登禹路”“赵登禹大街”
据《北京英烈传》载:赵登禹,字舜诚(一作舜臣),生于1898年,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3月,时任第29军109旅旅长的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展开惨烈的争夺战。因500多位将士身背镔铁大刀,腰悬手榴弹,勇于拼杀,被誉为“大刀队”。此役,赵登禹率部斩杀日军千余人,炸毁大炮18门,缴获装甲车数辆。
1937年7月下旬,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时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抗击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1937年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赵登禹在丰台区大红门处遭到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1946年7月29日,赵登禹灵柩由龙泉寺起灵,运至卢沟桥以东2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1952年6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14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胜利后,北京西城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赵登禹路”,通州也命名了一条“赵登禹大街”,以为纪念。
《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赵登禹路位于西城区中部(今北部),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全长1866米。原为河道,明代称大明濠,西沟或河槽;清代河边道路称西沟沿,为正红旗地界。1921-1930年河道改为暗沟,辟建成路,俗称沟沿。因此街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之北皇城之西,故又称北沟沿或西沟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将辟才胡同西口至西直门内大街路段改称赵登禹路。1965年将东门楼、燕代胡同并入。1971年将阜成门内大街以南路段并入太平桥大街,以北路段因在白塔寺东而更名为白塔寺东街。1984年10月12日,阜成门内大街以北路段复称赵登禹路。
2015年7月,赵登禹路上竖立起“赵登禹将军纪念雕塑”。由卢沟桥雄狮、赵登禹将军塑像、将军题写的“为国家扶正气”和“孝思维则”三块浮雕组成。2022年该路选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赵登禹大街位于通州区西北部,在北运河西畔。呈南北走向,南起江米店,北至东关大街。明代已形成。因东滨北运河,为南粮存放和销售市场,形成与北运河平行的街巷,由于地处通州城东关,故始称东关大街。1946年为缅怀抗日将领赵登禹,更名为赵登禹大街。1981年依不以人名为地名的原则复称原名。1985年10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复称赵登禹街。”
随着通州城区改造建设,该路消失。2015年8月,通州新城核心区首条新建道路通车,其西北起自故城东路,东南至玉带河东街。因道路基本处于原赵登禹大街走向,故命名“赵登禹大街”。今T107路公交线路设“通州赵登禹大街”站。
以张自忠命名的“张自忠路”
据《张自忠传》载:张自忠,字荩忱,生于1891年,山东临清人。1916年投身军旅,从排长一路晋升为团长,成为冯玉祥麾下的重要将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自忠担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参与长城抗战,在喜峰口战役中率部夜袭日军,取得赫赫战绩。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1940年5月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遂与日军激战。16日张自忠自晨至午时,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当日下午终因寡不敌众而牺牲,年仅49岁。1940年5月,国民政府追授张自忠为陆军上将。1947年3月,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北平市政府颁令将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
198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90年《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张自忠路位于区域西北部(今中部偏北),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街东端,南与南剪子巷相通,北与中剪子巷、麒麟碑胡同相通,全长708米,宽21米。明朝属仁寿坊,称铁狮子胡同。明崇祯田贵妃之父田畹居此巷,其门前有二尊铁狮子,故此得名。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以后张自忠路之名沿用。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麒麟碑胡同并入。后又全部并入地安门东大街,1984年复称“张自忠路”。
1999年,将东起东四十条桥,西止官园桥的道路拓宽,因途经平安里、地安门,统称“平安大街”。通车后各路段仍沿用原来的街名,“张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2007年地铁5号线张自忠路站启用时,将一尊张自忠将军半身铜像矗立于站内,以示铭记历史。2022年,该路选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