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手机,线上填写咨询内容会有专人回应;遇到纠纷,律师团队开具专业“药方”……今年4月,北京市教育工会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法援中心”)正式完成转型升级,服务阵地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力求为全市教职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3个月过去,法援中心的运转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开办21年 为全市教职工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
北京市教育工会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市教育工会发起、中国政法大学工会负责具体实施,依托中国政法大学的资源优势,面向全市教育工会系统的教职工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范围包括人事争议、劳动纠纷、婚姻家庭、侵权损害、房产纠纷等多种类型,并为经济困难、残疾等存在特殊情况的教职工提供义务代理,同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履行工会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
21年以来,法援中心通过现场和电话两种方式接待教职工的咨询和求助,逐步形成首问负责制、集体研究讨论制、工会主席提示制等特色工作方式,有效推动了首都和谐校园建设,促进了教育系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曾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的“法律援助集体模范单位”、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北京市工会法律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2024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三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妙龄少女推开法援中心的大门,看到迎上来的志愿者王琳琳,老人们非常激动,一把握住她的胳膊,“我们被骗钱了,你们能不能帮帮忙啊?”
王琳琳从研一开始在法援中心服务,接待经验丰富,见此情景连忙把她们带到沙发上坐下,一边轻声抚慰,一边给她们倒上热茶。老人们的情绪从委屈、气愤逐渐放松下来,慢慢说出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三位老人都是某市属高校的退休教师,女孩是她们的孙女,父母离异,从初中开始就由奶奶照顾。最近女孩在网上自学绘画课程,没想到网课机构收取了培训费后却未履行合同,钱全部打了水漂。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老人们拿出服务合同和聊天记录。了解整体情况后,王琳琳马上上网核实这家网课机构的资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她向老人们解释,因为机构注册地在外地,她们需要向机构所在地的监管部门投诉。看到老人们似懂非懂的表情,王琳琳耐心地讲述了涉及到的法律流程、法律关系等相关维权知识,提醒老人保留证据,随后又查询到当地监管部门的联系方式,写在纸上交给她们。老人们终于听明白,相互商议后决定先自己联系,如果不顺利再来找法援中心介入。
在一个多小时的沟通过程中,老人们告诉王琳琳,因为不会用导航,她们只知道法援中心的大概位置,绕了很多路才找到这里,因为过于疲累,加之情绪大起大落,倾诉完的她们居然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老人们安然酣睡的模样,王琳琳鼻子一酸,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法援中心承担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后来,老人们没有再登门,王琳琳不放心,拨通其中一位老人的电话进行回访。电话那端的老人从声音里透着轻快:“谢谢你们的指点,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一刻,王琳琳由衷地为她们感到高兴,“我正在攻读诉讼法专业研究生,在法援中心的志愿服务中,我收获的不仅是法律实务工作经验,还有践行公益的感动与满足。”
打造线上法援平台 教职工不用跑腿即可进行咨询
“今年春季学期,法援中心的线上登记咨询量比上学期同比增长45%,公众号粉丝数量增长6倍!”整理完上半年工作,中国政法大学工会干部、负责法援中心日常运营的焦运佳兴奋地说。这些数字验证了广大教职工对法援中心打造“指尖上”法援平台的认可,这给予所有工作人员极大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全市教职工个性化、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法援中心从2024年起加速信息化建设,依托新成立的同名公众号开启线上咨询服务,让更多像上述三位老人这样的教职工不用再跑腿,在家即可通过线上完成法律咨询和求助。
“点击进入法援中心微信公众号,每篇推送文章的最后部分都附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填写咨询登记表,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发送‘线上咨询’,将信息直接填写至问卷中。在核实基本信息后,工作人员将尽快与求助者联系,确定咨询时间。”焦运佳介绍。
法援中心公众号在提供线上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定期推送各类普法文章,迄今已发布43篇,涉及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夫妻共同财产界定、不动产登记流程等教职工日常生活常见的内容,为教职工提供精准、实用的法律知识,帮助教职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依法依规理性表达利益诉求。法援中心还在线上举办了教职工法律知识答题等活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职工的参与感和法律意识。
下一步,法援中心计划在公众号里增设案例分析板块,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向教职工普及法律原理,引导教职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线下线上齐发力 让法援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今年,法援中心在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服务的专业化,新建立法律专家咨询库,涵盖劳动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领域,为教职工提供更加精准的法律服务。
专家库实力强劲,既有来自社会律所的专业律师负责日常值班咨询,更有21位中国政法大学顶级法学专家组成“智囊团”,为法援中心接到的复杂疑难案件提供智力支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刘智慧教授表示,作为法律教育工作者承担这项工作,意义非常不一般,“我会尽最大努力,让法援中心成为教育工作者最坚实的‘避风港’。”
法援中心的工作流程也进行了优化。中国政法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孟庆超介绍,为了更好地结合专家库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成果,法援中心设计了三级响应机制,由值班的研究生志愿者填写咨询登记表,根据疑难程度把咨询个案分为简单问题、一般问题和疑难问题,其中简单问题由志愿者当场解答,一般问题和疑难问题匹配给相应领域的专业律师进行解答;需要提供代理的案件,由法援中心委派律师或学者,确保每一位当事人都能够得到最适合最便捷的法律服务。
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秦臻日常工作忙碌,但当他得知法援中心将组建律师团队时,二话不说就报了名。“我毕业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对工会系统很有感情,有机会为工会出力,我感到非常自豪。”承担法援志愿服务,会不会影响本职工作?秦臻摇摇头,“法援中心分配任务时会预先沟通,在我们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才安排,而且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擅长领域,确保求助者和律师达到最佳匹配。”
“我给孩子买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英语课程,没想到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出现业务错误,有微信聊天、课程影像为证。”4月底,在一所市属高校工作的张老师(化名)通过线上方式求助法援中心,“我找到机构要求退还学费,并给予一定的赔偿,但机构只答应了我的部分诉求,这不是辜负我们家长的信任吗?孩子耽误的时间谁来负责?”张老师气呼呼地说。
接到求助后,焦运佳马上安排秦臻介入。秦臻仔细分析案由后,为张老师提供了全面的法律意见,指导对方收集证据,向属地工商管理部门反馈问题,并详细讲解了合法维权的流程和方式。前后几次电话沟通,张老师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对法援中心给出的解决方案表示认可。“法援律师很负责任,和我沟通了很久,耐心讲授了相应的法援支持,工作人员也很有耐心地进行接待和回访,通过法援中心的帮助,我了解到应该如何妥善处理了。”
说到律所和法援中心的合作,秦臻评价为“双赢关系”,“一方面我们给有需求的教职工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律师的专业领域,促进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
每一次答疑解惑,都是对法治精神的传递;每一份权益维护,都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北京市教育工会法律援助中心以法律为经、温情为纬,细密编织出一张法律保护网,成为全市教职工身边隐形而又坚定的“法律守护者”。面向未来,法援中心将继续提升服务品质,让教职工感受到“法律后盾”就在身边。
(专家库合影照片由学校工会提供)
备注:法援中心现场接待和受案时间为周一到周四8:30-16:00,咨询地点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东门外北侧平房。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