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劳动午报

热血宛平城:让历史告诉未来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04: 足迹       上一篇    下一篇

卢沟桥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大量的观众来到宛平城内,接受抗战历史教育 观众在抗战馆的留言簿上留下许多动情的感言 宛平城南的抗战雕塑园,立体展示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即使是大雨天,来到抗战馆瞻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宛平城墙上的巨大弹坑,是侵华日军暴行的见证 来自新疆的中学生,在抗战馆缅怀先烈 卢沟桥上的狮子,见证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荣历史  

宛平城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东侧,紧邻永定河,是明清时期守卫京畿的咽喉要道。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历时三年建成,初为军营(拱极城),后渐迁入商民形成聚落,明代称“拱北城”,清代更名“拱极城”,1928年宛平县衙迁入后得名“宛平城”。

宛平城与金代始建的卢沟桥,作为北京通往内蒙古高原与中原的唯一陆路通道,控扼永定河渡口,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古老的宛平城与卢沟桥一同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姿态。历史的钟摆如今已经划过88载,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段全民族抗战爆发的血与火的历史,始终镌刻在整个民族的记忆深处,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永恒精神力量。2025年8月,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记者再次来到这片洒满了先烈热血的土地,走访宛平城、卢沟桥等抗战纪念地,走进那段万众一心共御外敌、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

抗战馆:

凝固的烽火与永恒的心跳

坐落在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抗战馆前,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醒狮”雕塑巍然矗立,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自2025年7月8日起,《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这里开展。短短一个月时间,前来观瞻的观众就达到30多万人。主题展览共分“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砥柱中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等8个部分,展览总面积12200平方米,通过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景式展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共御敌寇的雄壮史诗。其中,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等近1/3的展品,都是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这场陈设于宛平古城内的大型展览,像是一次跨越历史的回眸,那些斑驳的钢盔、泛黄的家书、残缺的刺刀,凝固了血与火的岁月,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残片,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信使——用锈迹铭刻着不屈的抵抗,用磨损的棱角丈量着牺牲的深度。

其实,将抗战馆的选址放在宛平城内、卢沟桥畔,本身就包含着中国政府与人民对这场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的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考量。抗战馆是全国目前唯一全面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暨抗战全面爆发50周年,抗战馆于1985年7月6日奠基筹建,198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50周年)正式开放。作为国家级抗战史专题馆,系统展示1931-1945年抗日战争全貌,涵盖军事、政治、社会等多维度历史文物规模,馆内收藏文物3万余件(套),含一级文物百余件(套),包括日军侵华实物、抗日将士遗物及珍贵文献。抗战馆选址坐落于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毗邻“七七事变”爆发地,这一决策显著地强化了历史现场感。

如今的抗战馆,由初建时为单一展馆,后逐步整合宛平城、卢沟桥等抗战遗址,形成“馆-城-桥”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数百万观众,通过实物、影像及亲历者讲述(如事变见证人郑福来)传递抗战真相,进行抗战精神阐释与弘扬。

记者在抗战馆现场见到了一群来自新疆阿克苏的中学生,他们从数千里外的新疆来到宛平城,就是为了接受最生动最全面的抗战精神教育。看完展览后,他们个个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永远铭记抗战英烈,始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珍惜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将伟大祖国的西陲建设得更加美好。

宛平城:

一座城的抗战记忆与不屈的民族脊梁

2025年8月8日,当记者走出抗战馆,天空的雨更大了,雨水止不住地迸流下来,激起每一名参观者心中的涟漪。脚下是古城内历经风雨的凹凸石道,不远处宛平城墙上的巨大弹坑犹在,前来瞻仰的观众沿老城墙默默走过……

让我们把时钟回拨到88年前,回溯到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1937年7月7日深夜,宛平城天色阴沉,无月。日本侵略军在星光黯淡、万籁俱寂之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那天起,这里成为了每名中国人心头的一道伤疤。宛平城这座古老的城池,注定要因这场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战争而不朽。

彼时,“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已进行了6年之久。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先后侵占热河、察哈尔、河北等地,北平处于三面包围中。宛平这座北平西南隅的方圆不足两里的小城,便成了北平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门户和军事要塞,位于平汉路上的卢沟桥则是这座门户上的“插销”,中国军方的高级将领深知——“卢沟桥之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之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所以,要守住北平与华北,宛平城必须坚守住。

此时,日本对侵占全中国的自信近乎狂妄:日本陆相杉山元向裕仁天皇保证,日本陆军可以“在1个月内打垮中国”;日军参谋本部制定的《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判定,3个月内可击败国民党中央军……

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由此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连续三日炮击宛平,城墙上让人触目惊心的弹坑犹在——那些深浅交错的凹坑,是日军重炮轰击留下的印记,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痕,也像一枚枚抗日勋章。“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将士以“大刀精神”震撼敌胆,佟麟阁将军和赵登禹将军等将士相继英勇捐躯,他们的鲜血渗入城下的黄土,化作中国全民族抗战史诗的第一行血泪注脚。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自全面抗战第一枪打响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共同构筑起了抗击侵略的铜墙铁壁。宛平城的烽火,点燃了平型关的伏击、台儿庄的血战、百团大战的雷霆。这座小城的坚守,让全世界看清了一个民族“纵使战至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决绝。“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著名民主人士晏阳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这一天》一文中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七七事变”之时,奋勇抗击日军的铁血勇士中闪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在宛平城下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沈忠明,就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1933年5月到张家口投奔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同盟军解散后,沈忠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1936年,沈忠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沈忠明率部奉命驻防卢沟桥畔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面对日寇,他率领全排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最终光荣牺牲在阵地上。1983年12月,民政部正式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2024年7月,其亲属将烈士证明书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保存。沈忠明烈士以生命践行“与桥共存亡”的誓言,其事迹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缩影。

卢沟桥: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出宛平城向西便是卢沟桥,这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连拱石桥。桥下水面开阔,雨中,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奔流前行。在马可·波罗笔下,卢沟桥匠心独运,永定河货运繁忙。这里不仅成为金、元、明、清时期进出北京的交通孔道,也成为丝路文化交流的纽带和象征。

卢沟桥,金代始建(1189年),初名“广利桥”,横跨永定河(旧称卢沟河),因此又称卢沟桥。卢沟桥的建造工艺在世界古桥史上堪称登峰造极——其独特的铁柱穿石法:铸铁桩打入河床卵石层,石板套柱榫卯衔接,桥基稳固如山;船形桥墩设计:分水尖设计配三角铁柱“斩龙剑”,有效分流洪水冲击。800多年来,卢沟桥一直稳如磐石,成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愈挫愈奋精神的最好象征。

至于卢沟桥的石狮艺术,那也是世界石雕艺术的奇葩——现存501只石狮形态各异,涵盖金元明清历代风格,被誉为“石雕艺术博物馆”。

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借口士兵失踪强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在卢沟桥上浴血抵抗,“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响彻桥头。

从卢沟桥一侧望过去,桥的对岸便是长辛店,那里是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诞生地之一。“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各地民众慰问信、慰劳品纷至沓来;卢沟桥地区的居民自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挖好射击孔,协助中国军队固守……

卢沟桥见证的历史弥足珍贵。1961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含宛平城)位列其中;1985年8月,北京市政府宣布,为保护古桥,自当年8月24日起,卢沟桥禁止机动车通行,卢沟桥结束其运输使命。次年,成立“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着力恢复古桥原貌;2024年,有关方面与水务部门合作完成了卢沟桥分洪枢纽除险加固,增设智能监测系统预警洪水风险,卢沟桥的文物安全有了更可靠的保障;2025年,卢沟桥地区进行整体生态提升,并于2025年7月重新开放,卢沟桥与宛平城、抗战馆一道,成为2025年最火爆的红色研学地……

徜徉在卢沟桥畔看永定河水浩荡奔流,抚摸着宛平城墙上依然触目惊心的弹坑,凝视着抗战馆前的英烈雕塑,观众们无不在这历史的现场被深深震撼。

让历史告诉未来:

必须以史为鉴,只有自强不息的民族才能永远摆脱被欺凌的命运;

必须珍爱和平,只有始终铭记和平的可贵才能枕戈待旦,彻底打消侵略者的任何幻想。

一位参观者的感言代表了千千万万和平守望者的心声。

不竭如江河,无穷如日月。热血宛平城与它承载的荣光,将永远被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册之上。

□本报记者 周兴旺 白莹 余翠平/文 彭程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