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款社交平台上,名为“日常注重边界感”的小组中,有超过十二万人参与。年轻人习惯用“已读乱回”来应对越界的私聊。由此可见,一条隐形的社交规则正在年轻群体中形成。有权威媒体认为,边界感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社交圈里的“隐形篱笆”。对于建立合适的社交边界感,笔者十分赞同。
应当说,把边界感当作社交隐形篱笆,不是矫情虚伪,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一种社交的理智和智慧。心理学上边界感的核心要素就是“将自己与他人作为不同存在分开的界线”,换言之,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不是吗?在复杂多变的社交空间中,边界感本来就应该得到尊重。
其实,我国的先贤早就注意到了人际交往中边界感这一问题,只是当时还没有发明这一词语。如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就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都是在强调,在与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人际交往最好的关系是“淡如水”的关系。而众多的历史名人也格外注重边界感的把握,从而才稳操人生胜券。如陶渊明辞官后,用“无尘杂”构建社交结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只与农民聊农事,拒绝与官场旧人往来。据《宋书·陶潜传》记载,江州刺史王弘想结交他,陶渊明也“称病不见”,却与朋友痛饮。因为他深知谁是自己应该拒绝的人。唐朝诗人王维任尚书右丞时,用“好静”“不关心”划定职场边界:不参与牛李党争,只专注诗画。处理复杂关系,不深度卷入。甚至连皇帝召见,都以“足疾”婉拒,可见他的人生智慧。类似这样成功的边界感做法,还有很多,这都是宝贵的处世典范。
心理学家也把边界感归纳为:不打探别人的隐私,不强行介入他人的生活,不嫉妒他人取得的成就,不背后对他人说长道短。这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也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你不妨仔细审视一下,周边总有或多或少爱突破边界感的人,让你浑身不爽,以至于想赶紧“断交”或远离。近年来,笔者就碰到这样一个邻居,开始还觉得他很热情,总是见面热情地打招呼,谁知没有多久,再碰上时,总要查户口式地问一些家庭情况,连年龄、收入都要问。对此,笔者赶紧转换话题,没有回应。后来,每当碰见他时,就赶紧躲开,可谓避之不及。这样爱包打听的人,谁又碰不上几个呢?
因此,笔者当看到如今的年轻人对边界感问题如此清醒、如此关注时,就深切地感受到,边界感走进公众,特别是走进年轻的群体,这充分表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给予个体充分的尊重和关怀。不越界、不强行就是最高级的尊重。边界感像无形的篱笆,划分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如今,这么多的年轻群体关注边界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渴望人际交往更健康、更包容的趋势在不断加大。边界感不但是个人修养,也是合情合理的社交关系的润滑剂。正如有人所说,“边界感不是隔离墙,而是尊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分界线,它是自爱与共情之间的桥梁”。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世界中,近年来践踏边界感,甚至给别人隐私“开盒”的行为屡见不鲜,所以,强调尊重他人的“边界感”,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边界感”,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