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竖我也得找机会拿个第一呀!”下班后,北京建工三建公司塔吊操作员杨喜双跟同事项连羽找到自己的师傅——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建工三建公司塔吊司机王超,一边汇报工作,一边讨论职业理想。
王超是北京市第三届“北京大工匠”,常年认真工作的经验积累、精湛的操作技术、比赛中的沉着冷静以及多年总结出的独家窍门,让王超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这也让他成为同事们争相学习的榜样。在北京建工三建工会和人力资源部的组织下,王超成为“技能师傅”,开始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后继人才。项连羽和杨喜双正是王超的徒弟。
“别人干一宿,我们至少能提前三小时完成。” 谈起日常作业,项连羽的语气里透着自信。在塔吊操作岗位深耕十三四年,从老家来到北京建工三建公司后,因操作效率突出被提拔为机长。在众多标志性工地,项连羽创造了“同时间吊次翻倍”的纪录——当同行完成七八十吊时,他能达到一百二三十吊,在三项联动操作中,更以三分钟完成同行需五分钟完成的作业量。
在北京市住建委塔吊技能大赛上,项连羽和杨喜双分别捧回二等奖与三等奖。“想要拿名次,知识储备得过硬。”王超辅导时反复强调。备赛时,他带着两个徒弟啃下3000多道题的题库与六七个行业规范,一有空就给俩人“出难题”,独创的训练法让两个人在比赛中理论部分全满分。在实操指导中,王超拆解吊水箱套立柱的对标技巧,演示钻杆转臂时的小车节奏控制,让原本被认为“不可能完成” 的项目成为团队得分点——正是这种对零点几分差距的极致追求,让团队在全国赛事的预演中展现出冲击冠军的实力。
现在,王超和徒弟们一边抓紧干工作,一边找时间聚在一起交流专业问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愿望:等待下一次大赛,拿下更多的第一!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