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淋巴瘤、肺癌、头颈部癌和消化道癌等肿瘤的内科治疗工作,创建了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体系、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体系、肿瘤内科治疗新方案、抗肿瘤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医者仁心
研制新药普惠患者
“没有亲眼目睹过患者绝望的眼神,就不会理解晚期癌症患者对于延长生命的渴求;没有亲身面对癌症患者家属欲言又止的表情,就不会理解降低抗肿瘤药物治疗费用对于每一个普通患者家庭的意义。”面对记者的采访,石远凯的开场白,表达出了这份医者仁心,而这也是他带领团队在抗癌领域一路向前、从未退缩的动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内科治疗手段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也把患者体内增殖旺盛的健康细胞一并“误杀”。目睹患者的痛苦不堪,石远凯下定决心带领课题组一头扎进抗癌药的研发领域。
任何新药的开发,都要经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这段极为艰辛和漫长的过程,最后才能有极少数的药品可以顺利进入医药市场并用于治疗相应的疾病。其中,临床试验又分为I、II、III、IV期,药品从理论研究到治疗疾病可谓长路漫漫、攻坚克难。
纵使前路坎坷,亦要奋勇向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研究,石远凯带领团队完成了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津优力)、西达本胺(爱谱沙)、信迪利单抗(达伯舒)、瑞齐替尼 (瑞必达)、西妥昔单抗β(恩立妥)等12个国产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关键注册临床试验,并推动这些药物上市。
新型自主研发抗癌药的诞生,对于我国医学界来说是一种突破,对患者来说更是一次重生。石远凯和他的团队一起创建了抗肿瘤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不断提高我国肿瘤药物的治疗水平,促进我国民族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勇于创新
开辟治疗新方法
科研创新是医学进步的活水。30年前,石远凯团队以一项打破常规的临床试验,把一名已无药可医的14岁淋巴瘤少年从死亡线上拉回。这一搏,不仅为他个人点亮了生命,也为成千上万同病相怜的患者劈开了新的生路。
当时,石远凯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自体骨髓移植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工作。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冷冻保存,在给予患者超出常规剂量的化放疗后,把冷冻保存的造血干细胞再输回到患者体内,以恢复高剂量化放疗摧毁的骨髓造血功能,从而达到杀死对常规化放疗耐药的肿瘤细胞的目的。
这位14岁男孩是该团队用这项技术治疗的第一位患者。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没有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必需的血细胞分离机,医生要带着患者到五棵松附近的解放军307医院采集。寒冬腊月天,石远凯和团队成员带着患者往返于两地,常常需要来回奔波三四天,才能采够治疗所需要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之后,如何对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冷冻保存又是一个难题,克服这整个流程上的一个个难点之后,还要等到最后把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后才能重建造血功能。
“这个领域的研究当时在国外也只是刚刚开始,国内更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我们是在黑暗中摸索。”回忆起那段经历,石远凯颇有感触。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这项技术终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这一方案的成功,使石远凯团队更加努力地去完善这项技术,他们还将这一治疗方案从淋巴瘤扩展到乳腺癌、生殖细胞肿瘤、肺癌等领域。经过数年的积累,团队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实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特点的临床操作流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获得2014年教育部和中国抗癌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医学的进步需要医生具有创新思维,也需要医生和病人携手,共同承担压力和风险。”石远凯说,对于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来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病人活得久、活得好,是对团队最大的鼓励。
凝聚合力
促进学科更好更快发展
“成绩都是以时间为代价积累出来的。”在石远凯看来,他和团队成员通过实验、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创新了一些治疗方式,希望能将团队的研究成果告诉更多人,帮助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石远凯团队牵头制定诊疗规范、指南、专家共识和专家建议20余部,助力相关领域发展。202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石远凯担任主编、团队众多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肿瘤内科原理与实践》,更是中国肿瘤内科规范化、精准化治疗发展历程的总结。团队成员还录制了指南的系列解读视频,作为继续教育项目在中国医学论坛报的官方网站上播放,方便更多医生学习。
与此同时,该团队还发起并连续召开了第十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十二届中国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第六届中国淋巴瘤个体化治疗大会等学术会议,发起成立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等全国性学术组织,这些都已经成为我国内科肿瘤学和临床肿瘤学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医生职业生涯培养的重要平台。
石远凯团队先后培养了6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进修医生,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肿瘤内科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工作之余,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肿瘤防治宣传周、专家义诊等公益活动,将健康送到群众身边。
回首30年的来时路,石远凯教授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团队风雨兼程,赢得芳草满园。“一切为了患者。治愈病患的信念,是医者披荆斩棘的动力。”石远凯说,医者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必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