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帽”瞬间降温,“桑拿”车间建起“清凉屋”,“清凉小车”招手即停……连日来,媒体记者赴新疆、江苏、四川等地探访生产一线的清凉神器,为高温作业劳动者寻求更多降温“凉方”。受访专家表示,清凉神器与时俱进、与智俱进,始终要以劳动者为中心,以预防为导向,将防护关口前移,让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舒适工作、体面劳动。(8月18日《工人日报》)
从智能降温安全帽的自动喷雾,到车间恒温“清凉屋”,再到流动补给的“清凉小车”,这些创新举措既靠科技实现精准降温,更彰显“以劳动者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清凉神器”的迭代升级,不仅是劳动保护手段的进步,更是社会对劳动者尊重的具象化表达。
守护高温下的劳动权益,需要制度、创新与共治形成合力。既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并强化监管,确保高温津贴发放到位、作业时间合理管控;也要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可穿戴降温设备、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等,从源头降低劳动强度;更要凝聚“高温关怀”共识,让尊重每一份高温下的坚守成为社会自觉。
高温下的每滴汗水都闪耀着劳动的价值,每份清凉都丈量着文明的尺度。唯有将防暑降温融入制度设计、技术革新与社会共识,才能让劳动者在高温作业中,既守住安全底线,更不失职业尊严。□舒朗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