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只要事前做足准备,事情就能如我所愿。也正是因为这种“自信”,令我不断碰壁。我不禁开始怀疑,为什么我会对自己能够掌控的一切充满信心?是不是这种自信其实是一种错觉?是不是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每每想到此,我总是倍感苦恼。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你的这种情况很典型,属于一种被称为“控制错觉”的心理现象。这种错觉是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低估随机性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控制错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很多人认为穿上“幸运外套”就能带来好运,或是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足够好,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安全驾驶。这些信念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心理安慰,让人觉得自己掌控着局面。然而,过度依赖这种错觉,可能会让你忽视真正的风险,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控制错觉的产生并非全然不利。它可以帮助你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会让你更有动力去努力。但问题在于,这种错觉容易导致对自身能力的过高评估,使你忽视了外界不可控的因素,进而可能在关键时刻导致失败或错误。
此外,控制错觉还可能导致你在获得正面反馈时更加自信,忽略不同的声音。当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时,你可能会放松警惕,错误地认为自己能控制一切。殊不知,这正是控制错觉在悄悄作祟,增大了未来失败的风险。
专家建议: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降低或避免控制错觉的不良影响。
识别“可控”与“不可控”,聚焦当下能做的事。很多时候我们陷入控制错觉,是因为在心中“默认”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掌控。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变量并非个人意志能决定,比如天气。你可以尝试在面对一个问题或目标时,先划分出哪些是你可以影响的因素,例如:自己的态度、准备程度、沟通方式等;哪些是无法控制的,例如:他人的反应、天气变化、突发状况等。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可控项”上,反而能提升效率与心理稳定性;而对于“不可控项”,学会接纳、灵活调整,而不是硬碰硬地试图掌控,这是一种更成熟的应对方式。
建立“情境式预案”,为不确定性预留空间。控制错觉容易让人误以为只要把当前计划做细,就能确保万无一失。但现实往往充满变数。如果你总是按照“理想状态”去设计工作计划或人生安排,一旦出现偏差,情绪打击会更大,甚至影响判断。更现实的做法是:在制定计划时加入“情境演练”环节,比如思考:“如果某事发生,我的应对之策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接受吗?”这种多元预案的设计,不仅能缓冲焦虑,也会让你更有安全感和心理弹性。
放下“全能自我”幻想,学会适度信任与寻求支持。控制错觉有时源于一种“我必须搞定一切”的信念,这背后可能是一种对失败的恐惧,或是对自身价值的焦虑。你可能不自觉地承担过多责任,把所有问题都扛在自己肩上,却忽视了团队协作、他人支持和外部资源的力量。试着告诉自己:“不是我一个人要控制全部,我只要做好我该做的那一部分。”当你愿意适度放手,去信任他人、借助资源,反而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不需要你“独自掌控”,而是可以更轻松地一起完成。
每个人都会有控制错觉的时候,它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意识到它、调适它。
□本报记者 张晶